字体
第(8/10)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理的社会及经济根源"运用开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同时,在G.N.克拉克1937年出版的一本针对赫森理论的书《牛顿时代的科学和社会福利》中也没有出现过"近代科学革命"这样的名词;最后,在H.格拉克1952年出版的《西方文明的科学》的开创性总结中,"近代科学革命"既非主题也非副题,书中涉及科学时唯-一次用到"革命"这个词,是在提及拉瓦锡化学革命时。

    在近代科学的编史工作中,1954年A.P.霍尔的《1500-1800年的近代科学革命》一书出版堪称一件大事。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当代科学态度的形成",尽管霍尔(vii,375)承认H.巴特费尔德著作的重大意义,他的这本书仍是第一部主要论述近代科学革命的著作。霍尔强调了在16世纪开始出现的"互补"类型的科学发展——"理论概念和事实发展的两条明确的路线",在"科学中持续明显地同步发展"(P.37)。他认为"16世纪的科学精神很自然地从中世纪的成果和进步中发展起来"。通过吸收大量的学术思想和尽量采用A.柯伊雷的研究思想,霍尔把读者引向伽利略思想的根源——那种导致他的两项伟大贡献的思想的发展。霍尔发现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1638)并没有像伽利略原来设想的那样在动力学中引发一场真正的革命,就如《对话》前几部分现在只是被看作是"两种宇宙论各自优劣进行比较的论述"(p.77)。他在书中这部分结束时提出了意义重大的预见:下个世纪"科学的主题是借助伽利略对运动的描述分析,用笛卡尔力学原理广泛地解释自然"(p.101)。霍尔在每一章都采用了一整套新的概念分析。科学史传统著作中特有的一系列英雄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思想和事实,理论和实验或观察渗透到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大背景中的这段历史。如果说,H.巴特费尔德像个有无资而又有激情的业余爱好者突然涉猎科学革命史,那么,R.霍尔却绝对是个有才识的内行。

    霍尔以前出版过一本专著,《17世纪的弹道学》(1952),这本书预示了他以后卷入了对技术史的深入研究。所以我们并不奇怪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一章讨论"近代科学革命的技术因素",在这一章中,他阐明了对手工机械传统以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真知灼见。回顾一下,他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科学器械的讨论(pp.237-243)——在A.沃尔夫的《16、17世纪科学、技术与哲学史》以及他的论述18世纪的类似著作中,进一步介绍和阐明了这一论题。霍尔一直在写作近代科学革命时代的科学,并准备完全重写开创性的著作《科学史》(1983年修订出版)。值得注意的是,他预言从1500-1800年这个300年内的近代革命时期是历史上最长的革命时期。

    近代科学革命史的不确定性

    稍作考察即可知道,则世纪有些科学史家和哲学家一直使用着近代科学革命的概念。然而,在1950年以前,尽管关于近代科学革命和科学上某一次革命的确定的个人观点时常出现,这些观点却从未有意识地用于组织一场历史学讨论。人们对是否存在近代科学革命以及革命的性质,组织结构等都不甚感兴趣。我发现在1950年前后史学家和哲学家们的著作中很少关注这些话题,这和科学家们的著作,尤其是那些大声疾呼反对科学革命的科学家们的著作形成鲜明对比。早期科学史家们通过对诸如"近代科学革命"这些词的运用的忽视态度,来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