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魏太太很知道她丈夫是一种什么性格,见他对孩子笑着说出了和软的话,尤其料到他是不会强硬的,便掏起这件旧袖子的衣襟,擦着脸上的泪痕。杨嫂看到就把自己衣袋里一条白手绢送了过来。因道:“你为啥子又和先生割孽吗?(川语:冲突或极端不和之谓)这里有块帕子。”魏太太将手帕拿着一摔道:“用不着。我身上穿的衣服,还不如抹桌布呢。”

    魏端本看太太这个样子,气还是很大,往常杨嫂做饭,不是将孩子交给太太,就是交给主人。这样子,太太是不会带孩子的。自己若去带孩子,也就太示弱了。没人带孩子,这顿午饭,休想吃,便到卧室里拿着皮包戴上帽子,悄悄地走出去。

    当他由这屋门口经过的时候,魏太太就看到了。因叫着道:“姓魏的,你逃走不行,你得把话交代明白了。”魏端本一面走着,一面道:“我有什么可交代的?我躲开你还不行吗?”而且说到最后一句,他脚步加快,立刻就走远了。

    魏太太追到房门口,将手撑着门框,骂道:“魏端本,你有本领走,看你走到哪里去?你从此不回来,才算是你的本事。”杨嫂道:“太太,不要吼了。先生走了,你就可以么台了(完事也)。我给你买回来了。好贵哟。”说着,她在衣襟下面摸出两枚广柑来。

    这东西是四川特等产品。上海人叫做花旗橘子,而且色香味,比花旗橘子都好。二十六年抗战初期入川的下江人,都为了满街可买到的广柑而吃惊,那时间的广柑,一元可以买到三百枚。大家真没想到中国土产,比美国货又好又便宜。同时也奇怪着,为什么就没有人把这东西贩到下江去卖?因之到了四川的外省人大家都欢喜去吃川橘和广柑。广柑也就随人的嗜好普遍和物价指数的上升,在三十四年的春季,曾卖到一千元一枚。

    魏太太吃这广柑的时候,是三十四年的春季,还没有到十分缺货的时候,也就五百元一枚了。她拿着广柑在鼻子尖上嗅了一下,笑道:“还不坏。”将一枚放桌上,取一枚在手,就站了剥着吃。小孩子在吃烧饼,却不理会。大孩子站在老妈子身后,将一个食指送到嘴里去吮着,两只小眼滴溜溜地望了母亲。

    魏太太吃着还剩半边广柑,就塞到大孩子手上。因道:“拿去拿去,你和你那混蛋的老子一样,看不得我吃一点东西。”说着,又剥那一个广柑吃,杨嫂道:“时候不早了,我们该烧饭了。太太,你带孩子,要不要得?”她摇头道:“我才不带呢。不是这两个小东西,我才自由得多呢。”

    杨嫂道:“先生回来吃饭,郎个做(怎么办)?”魏太太道:“他才不回来呢,我也不想吃什么,到斜对面三六九去(重庆下江面馆,市招一律为三六九,故三六九成为上海面店之代名词)下四碗面来。我吃一碗,你带小孩共吃三碗,总够了。我那碗,要排骨的。我要双浇,来两块排骨,炸得熟点儿,你们吃什么面,我就不管了。管他呢,落得省事。把这家管好了,也没意思,住在这店铺后面的吊楼上住家像坐牢无二。”

    这位杨嫂,和魏先生一样,她是很怕这位太太,不过魏太太手头很松,用钱向来没有问过帐目。有着这样的主人,每月有工资四五倍的进帐,在太太发脾气的时候,也就忍耐一点了。太太这样说着话,似乎脾气又要上来。她于是抱着一个孩子,牵着一个孩子,因道:“走,我们端面来吃。”

    魏太太对于女佣工是不是去端面,倒并不介意,且自把这个五百元一枚的广柑吃完了。想起刚才看的那本小说,开头描写爱情的那段就很有趣味。这书到底写些什么故事,却是急于要知道的,于是回了房去,又睡到床上,将书捧着看。

    也不知经过了多少时候,杨嫂站在屋里道:“太太,你还不起来吃面,面放在桌上都快要凉了。”她只是哼了一声,依然在看书。这杨嫂随了她将近三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