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uot;。"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智":此"未喻者三也"。"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之不若":此"未喻者四也"。最后又归结为一点:"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自有其传统,"似不必轻易更张"。

    作者说:"今人读之,拍案称绝,继而叹息良久。知识分子的尊严应该是这样的,政府,官员尽可以发号施令,但请注意,我们不敢苟同更拒绝执行--此之谓同人不敏,窃有未喻。知识分子的矜持也应该是这样,不滥说成绩,但内心怀有对学术的自信和对传统的期许--故不必轻易更张。"

    我们已经有了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人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让我们永远怀想;而现在,面对冯友兰这篇"抗辩"雄文,所立起的"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标杆,不禁发出感叹:魂兮胡不归,大学之独立精神!(大鼓掌)

    第85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文/钱理群(13)

    "还是文人最自由"

    这是叶公超教授的一句醒悟之言:他先当教授,后又去从政;但终因"放不下他那知识分子的身段,丢不掉那股知识分子的傲气"而弃官,回来当教授,于是,就有了"还是文人最自由"的感叹。--然而,"毕竟文人最天真",不久,有关方面便来干预,向校方施压。叶教授的课匆匆上了一个学期,便被迫收场。

    但说"还是文人最自由",仍有部分的道理:我们在包括叶公超先生在内的这一代学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到一种自由精神:所谓身子被捆着,心灵是自由的。

    这样的自由精神,在我看来,不仅表现在这一代人大都具有的传统"名士"的真性情,真风流,更是一种"大生命"的"大自由"。

    我们谈到了这一代的"大承担";其实,"大承担"的背后,是一个"大生命"的观念。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所谓"心事浩茫连广宇",在他们的心目中,整个民族,整个人类,整个宇宙的生命都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只要国家、民族、人类、宇宙有一个生命是不自由的,他们自己也是不自由的。有人说,真正的诗人是能感受到天堂的欢乐和地狱的痛苦的;看到别人被杀,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的。因此,他们追求的个体精神自由是包含着博爱精神,佛教所说的大慈悲情怀的。这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境界,独立不依他的,不受拘束的,同时又可以自由出入于人我之间、物我之间的,大境界中的大自由状态:这是令人神往的,也是这一代人的魅力所在。相形之下,我们一些人所追求的一己之"自由",就显得太委琐了。

    人的创造力究竟有多大

    读这本书,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民国那些人"的创造力,实在惊人。

    请看这位语言学大师赵元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