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官,也算是他的“人马”。但后来吴三桂还是换上了与自己最贴心的人,很显然吴三桂是深信“刀把子下出政权”这句名言的,部队便是命根子,必须时刻牢牢捏在自己手中。
历次战役中,投降的明朝各路官军及李自成的部下为数不少,这些人中不乏作战经验丰富者。吴三桂决定整编这些人,为己所用。他拟设立两大营,分别命名为“忠勇营”、“义勇营”。这两大营中,各分设中、前、后、左、右五营,总共计十营,每营设骑、步兵共计一千二百人。十营中每营有总兵官一名、守备一名、千总二名、把总四名。
吴三桂另提名将领为各营总兵官,另增补中军、游击、守备等各军职。
吴三桂的报告送到北京后,吏部及兵部立即进行讨论,没有提出任何疑义,“悉如所请”,一致通过,然后奏请皇帝,皇帝大笔一挥,这事也就定了下来。
这支一万二千人的部队,不但普通士卒是由投降者组成,连各营的各级军官,也皆是由所谓的“投诚将官”担任。总兵马宝、塔新策、马惟兴,游击曹福德等人,是在顺治十二年五月率众四千余、马一千余匹,自澜沧江外降清。马宝、马惟兴都是孙可望信赖的战将,在永历政权中被封为公爵,他们在李定国、白文选与孙可望的内斗中,支持了李定国,致使孙可望失败,在永历政权穷途末路时他们投向了吴三桂。总兵李如碧,高启隆、吴子圣、王会、杨威,游击邓望功、韩天福、王朝兴等人,原本都是明朝的将领,如吴子圣曾被封为“怀仁侯”,他们与马宝等几乎同时率部投了吴三桂。总兵刘之复和塔新策原是永历赐封的巩昌王白文选的部下,在吴三桂南下云贵时投降。十营总兵官中,除了刘称外,其余九名和上述提到的四名游击,原都是李定国和白文选的部下。“忠勇”和“义勇”两大营从普通士卒到将官,都是原明与农民军的余部,经吴三桂之手,经过重新包装,又被重新组织起来,投入到历史的舞台中。史书上称:“盖云南之兵,皆系孙可望旧人,非随征员也。此辈在明朝为积贼,在逆藩为叛党……”
吴三桂所属的部队,除了援剿四镇和“忠勇”、“义勇”两大营外,还有一直归他指挥的部队,这支部队被称为“藩下”或“藩属”,也就是平西王属下之意。这支部队,按佐领制组织:“计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共五十三名佐领。该部队由左右两都统管辖。
吴三桂并不是一个没脑子的武夫,他可谓“两手硬”,一边牢牢控制着军队,一边直接插手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免。吴三桂如此大的势力,引起清廷中一些大臣的警觉,四川道御使杨素蕴首先提出异议。
清廷并不傻,书呆子杨素蕴都懂的道理,他们能不明白?
只是没办法,正是用人之际,没吴三桂,这大清还真玩不太转,只能将这位爷先用着。将来的事将来再说,总会有办法的。
原本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是吴三桂并不这么想。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他也明白此时对自己最有力的做法就是把这事搞到底,一来是试探朝廷对自己的态度,二来他要在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省得将来被动。他摘录杨素蕴奏章中“防微杜渐”等词语,“请旨诘问”杨素蕴,要求杨素蕴作出解释。杨素蕴遵旨回奏:“臣官御使时,见平西王吴三桂题补方面官,不论内外远近,一例坐缺定衔,有碍国体,是以具疏驳正,至于防微杜渐等语,原属概论古今通义,未尝专指该藩。臣与该藩素不识面,有何嫌隙?不过据理而陈,非别有意见。”虽然杨素蕴出于一个臣子的本分,所作所为并无问题,但是清廷为了安抚吴三桂,最终还是准备以杨素蕴回奏中“含糊巧饰”为理由,给其降职,另调他用的处分。但是这么一做,虽然起到了安抚吴三桂的作用,却寒了其他臣子的心。更何况若是将来吴三桂真的有一天反了,这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