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1)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和平年代总是让人身心愉悦,现如今再没人想消灭吴三桂,吴三桂也不想消灭任何人。这么多年了,不容易啊!该是好好享受人生的时候啦。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军人总是觉得终生遗憾,但经历过战争的军人,往往感到遗憾的是和平年代的太平日子太少太少。婚姻如同围城,战争又何尝不是。

    在大顺政权及南明的弘光政权相继被消灭后,清廷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说基本控制了全国。但“基本”不等同于“完全”,在许多“清占区”,原本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及官员屡屡反水。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十二日,南京城内百姓与城外反清力量合谋起事,消息泄露,为首者三十人被擒斩。至十八日夜,以明潞安王、瑞昌王为首,率兵二万余人,分三路进攻南京,被清军击退。

    屡屡发生的“反叛”事件,让敏感的清政权嗅到了不祥的味道。在弘光政权灭亡之后,明朝宗室相继又成立了隆武政权、鲁王监国政权,稍后又成立了永历政权,他们继续在各地与清政权对抗。而散落在各地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及官员,出于各种原因也相继开始反清。这些都给清廷的地方政权带来极大的压力。李自成虽死,大顺政权虽亡,但农民军并没被彻底消灭。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李自成的余部还在残存的根据地继续抵抗着。四川、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部分地区都还在这些清政权的“敌人”手里。

    所有的抗清活动,集中发生在顺治二年到八年之间。客观来看,这些活动还是较为分散的,没能形成集中统一的力量,给清廷以重大打击。但这种局势仍然是清廷极为担心的,这些抵抗者一日不被剿灭,清廷的统治便一日不得安宁。多尔衮决心改变这种情况,清军一定要尽快夺取未占领地区,消灭各支抗清力量。从顺治二年下半年开始,多尔衮不断挑选得力干将,率部出征,前往各地区进行军事打击。

    此时的吴三桂虽然仍然过着悠闲的日子,但他敏锐的军事嗅觉已经提醒他,这种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他又将投入到腥风血雨的战场上。顺治五年初,清廷向他下达了携家西征的命令。他立即上报启程赴京的日期,二月十五日,他又向清廷上了一份奏折,请示他走后家事如何处理。

    清廷倒也深知军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吴三桂要求留下哥哥吴三凤和一名部下督率百余人看守庄田,祭扫祖坟的要求欣然同意。

    解决了后顾之忧,吴三桂迅速料理好家事,打点行装,携带家眷,率骑兵先行赶往北京,步兵随后进发。

    要让一个人给你卖命,最重要的是什么?

    暖他的心!

    四月二十二日,顺治皇帝召见吴三桂,当面慰劳,赐宴一次。吴三桂在北京期间,一边做出征的准备,一边等待自己的后续部队。至闰四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即将离京西行,顺治帝在他新建成的居所位育宫,赐吴三桂宴,为他饯行。宴后,又赐他蟒袍一袭、凉帽一顶、金黄带一围、玲珑撒袋一副、一套弓矢、鞍马一匹。

    宴席上,多尔衮对吴三桂透了个底,原来此次要他出征,并不是让他去打谁,而是去护地盘。要他镇守的地方是陕西汉中、驻地南郑,即与四川北部相毗邻的地区。为了配合他的工作,清廷特地在陕西设“辽学教官”一员,每科中举人两名、岁贡两名。同时,考虑到永平府还有一大批辽人(指原本驻守关外的明军及其眷属)定居,特将永平府寓学改为“辽学”,裁教官一人,留一人,每科取举人三名,岁贡三名。看来清廷考虑得还是挺周到的,吴三桂带着一大帮子人去那里安家落户,将来这些人的后代总要面临一个出路问题,朝廷解决了他们子弟的就学和应试,自然便于这些人安下心来在此扎根。

    此次对吴三桂的安排,出乎吴三桂自己的意料。但多尔衮这么安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