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吴三桂得了陈圆圆,也不免侠骨柔情,但关外警报不断,崇祯又催促吴三桂从速离京返宁远。他只得别了娇妾,赶赴关外。

    松山决战,明军大败,清军连克松山、杏山、塔山、锦州四城,明朝苦心经营二十余年的宁(远)锦(州)防线因此瓦解。锦州作为这条防线的中枢一节现已落入敌手,而宁远则孤零零地面对着清军的直接威胁。如今清军手中距宁远最近的城池是塔山,两城相距不过百里,骑兵奔袭用不了几个时辰,清军攻打宁远,已是不可避免。清军攻取锦州四城后,对明军已无顾忌,他们不但自由来往于四城之间,而且可以沿着大道,越过宁远,直达山海关。在山海关与宁远之间,明朝还有前屯卫、中前所、中后所三城,但这三座城池兵力薄弱,防卫空虚,自保尚难,更谈不上对宁远的增援,宁远在事实上已成为一座孤城,它的命运似乎已被清军牢牢掌控。这是宁远自天启六年(1626年)以来,近二十年中最危险的时期,它能逃过此劫吗?

    松山决战后,宁远已成为清军必攻的目标。但奇怪的是,此时辽西走廊呈现出极其反常的平静,未发现清军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任何迹象。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吴三桂隐约觉得这种平静很可能是一场更大规模战斗的前兆。

    吴三桂非常明白宁远的危险境地,但多年浴血沙场的经历使他在任何时候都临危不惧。他虽处孤危之地,但毕竟城池是易守难攻的,如今宁远还在他的手上,而朝廷也已全力加强宁远的防御。崇祯十五年四月初,在松山失守两个月后,崇祯任命原兵部左侍郎范志完为督师,总督辽东宁锦军务兼巡抚以收拾残局,稳住阵脚。四月十二日,崇祯更是亲自发下手谕,指示范志完“宁远守御以积峙粮饷”最为重要。松山战役后,明在关外仅剩前屯卫、中前所、中后所及宁远四城,若宁远失守,其他三城根本无可能守住,而若其他三城失守,宁远也很难独力支撑。因此,崇祯特别强调对宁远的防御,要兼顾其他三城,多积贮粮饷,做固守的准备。崇祯发帑金十二万,户部发银三十万两,再调天津漕米、钱粮陆续运至宁远。依指示这些钱粮将“酌量分贮各城,俾处处有备,庶保无虞”。四城原存贮的粮食,七成给三桂,三成给白广恩、李辅明所部。如吴三桂能招募到新兵,可按户给食。

    在钱粮充足的情况下,吴三桂等将又向朝廷请示增拨弓箭、枪炮、盔甲等军需物资。四月二十日崇祯批示兵部:“即速察发。”兵部不敢迟缓,令兵杖局迅速筹办,由兵部差官“速解赴军前,以资援剿之需,万勿延缓”。

    在短时间内,宁远就集结兵力三万余人,军需物资等也得到根本保障,防御能力自是大大增强。崇祯很清楚守住宁远的战略意义,凡是吴三桂所奏请,无不允准,他视吴三桂为辽西安危的保障。尽管此时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也闹得很凶,明朝廷的危机日益加深,但崇祯宁可调白广恩等将进关增援,也不让吴三桂离宁远一步,同时朝廷尽全力加强宁远的战备。

    松山战役后到皇太极去世前,有一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中,清军对宁远一直没有发动像样的进攻。原因有多种,其一,皇太极希望利用祖大寿及其他降将与三桂的亲故关系劝其投降,可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宁远。另外他的父亲和他本人曾两次攻打宁远,都以失败告终,宁远的城坚炮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攻宁远在他看来绝非上策。在袁崇焕死后,吴三桂是他遇到的最难缠的对手,对于这样的硬茬,逼急了反而会激起对方死拼的决心,所以他宁可多花些时间苦口婆心地劝降,只要能劝降成功,花点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其二,松山决战后,他派自己的弟弟阿巴泰等为“奉命大将军”率军进关作战,此时若发动对宁远的进攻,兵力怕是捉襟见肘;其三,皇太极本人这段时间身体一直不太好,总是生病,而他深为宠爱的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