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名叫安东尼·伯克莱,189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沃特福德。伯克莱极具文学天赋,是牛津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高材生。在创作侦探小说之前,他尝试着写过诗歌和其他类型的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伯克莱报效祖国的机会。他曾经奔赴法国作战,前后多次受伤,于战争结束后返回英国。之后,他投身商界,成为了一家公司的董事。
1924年,安东尼·伯克莱出版了侦探处女作《莱登庭神秘事件》,并在故事中塑造了系列侦探罗杰·谢林汉姆。之后他创作了多部侦探小说,其中,出版于1929年的《毒巧克力命案》一举奠定了伯克莱的大师级地位。这部作品的构架匪夷所思,就一个谋杀问题,七位“侦探”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七种解答。高明之处在于,这七种都有事实依据,而且在事实之上展开的逻辑推演都堪称严谨——然而,真相必然只有一种……很多评论家把《毒巧克力命案》视为“最神奇的侦探小说”,伯克莱的功力可见一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伯克莱赖以成名的几部作品,都是彻头彻尾的古典主义侦探小说,洋溢着“黄金时代”的气息。
早在1928年,伯克莱便创立了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到了1939年,他又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大笔资产——据称,直到伯克莱去世,他的固定资产依然超过了100万英镑!伯克莱马上决定停止侦探小说的创作,转而开始全心从事侦探作家俱乐部的运营和侦探小说的理论研究。他撰写了大量精辟的理论性文章,为侦探小说的发展指点了方向。
我们毫不怀疑,安东尼·伯克莱曾是一位坚定的古典主义侦探小说推崇者;但是,这个天才却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对自己奋斗终身的事业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
在1930年,安东尼·伯克莱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个人相信,简单纯粹的犯罪解谜,完全依赖情节设计,不擅长角色塑造、行文风格,甚至是幽默感的小说,已经落在了审判者的手中。侦探小说已经到达了一个阶段,未来的侦探或犯罪小说,吸引读者兴趣的,心理层面将超过数学层面。”
很明显,安东尼·伯克莱是一位了不起的“先知”。他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以及古典主义侦探小说发展到巅峰的时候,理智地发现了这类作品的局限性,并准确地预言了侦探小说未来的发展方向。单纯以“解谜”为乐的小说必将枯竭,只有在角色、行文、文笔等方面下工夫,侦探小说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安东尼·伯克莱用“数学”和“心理”两个词,精准地概括出了“黄金时代”和“后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区别。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古典主义侦探小说的本质就是数学层面的逻辑推演运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斗智;而至于心理层面的侦探小说是什么样,我们在下一节会详细论述。总之,实际证明,伯克莱是伟大而睿智的。
伯克莱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努力把自己的预言变成现实。他以“弗朗西斯·埃尔斯”为笔名,先后创作了《杀意》和《事实之前》两部小说。这两部作品风格与“黄金时代”的作品大相径庭,不以解谜为最高原则,而是将重点放在人物的塑造和对犯罪心理的描绘上。毫无疑问,这是两部具有地标式意义的作品。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创作外延的僵化,创作内核的枯竭,创作思想的解放——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黄金时代”和这个时代特有的古典主义侦探小说,已经能够走到了尽头。
历史的趋势是必然的。冥冥之中,总会有一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为没落的事物钉上棺材的最后一根铁钉。为“黄金时代”“送葬的”,是人类历史上两场空前的浩劫——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纵观侦探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