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中,她确实勇敢而大胆。
林希翎在一九五七年被称为“害群之马”。不错,她是一个富有煽动性的学生领袖。她在北京各高校奔走呼号,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那年月喜欢“挖出身”。在批判林希翎时,《人民日报》以“本报综合稿”的名义在七月十五日发表《灵魂深处长了脓疮的林希翎》,花了不少篇幅去“揭露”林希翎的“反动家庭”,以求证明林希翎成为“右派”是“阶级本性”所致。
耐人寻味的是,同是林希翎,同是中国大陆的报纸,在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八六年,对于她的家庭的表述截然不同!
一九五七年《人民日报》所载《灵魂深处长了脓疮的林希翎》是这么描述的:
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林希翎(原名程海果)究竟是怎样的人?她是怎样走上反党反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这与她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及资产阶级思想是分不开的。
林希翎经常夸耀她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就吃苦、受罪,又做工。她自称有“工人阶级觉悟”,十三岁参加革命,现在才是个二十一岁的女孩子。
实际情况是这样:林希翎的父亲做过浙江温岭县的伪税务局主任,解放前夕带着姨太太逃跑,遗弃了原妻。她的父亲还做过中国世界语学院(函授)院长,做过英语教员和报纸编辑。家庭长期居住在城市,一九四八年底才搬到乡下去,在土改期间分了六亩地,于是就算个“贫农”了。林希翎的母亲是个“虔城的基督教徒”,曾当过中小学教员。林希翎说她做过工,实际情况怎样呢?解放前夕因父母关系恶化,父亲断绝对她们的供给,她不得不半工半读。所谓做工,也只不过是帮助她母亲搞一些包香烟、雕雨伞柄等手工劳动。她母亲被丈夫遗弃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林希翎身上,要她好好读书,将来飞黄腾达,高人一等。林希翎在父亲、母亲那儿接受来的思想,总结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吗,不留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
在那样的年月,父亲曾是国民党官员,又“逃”到台湾,那当然是“反动家庭”!
可是,进入八十年代,台属在大陆又变得“香”了起来。一九八六年的《上海政协报》所载徐铸成的《“林希翎旋风”记》一文,却是这样谈及林希翎的家庭:
“她的父亲,原来也是解放前进步的宗教界人士,一九四九年前在台湾传教……”
时而“反动家庭”,时而“进步人士”,仿佛揉面团似的,按照政治需要,可以随意捏来捏去!
其实,这样的“反差”何止林希翎。
笔者曾采访过梁实秋之长女梁文茜。她当年被视为“反动文人”梁实秋之女,也在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如今却因为她是“台湾着名作家”梁实秋之女,而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笔者也曾采访过张居礼。他是国民党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长子。当年,被作为“反动将领”之子而屡受批判,如今却跃为重要统战对象而成为西安民革负责人!
其实,林希翎、梁文茜、张居礼的家庭出身并没有变化,却是因为政治在变,政策在变!
林希翎在反右派运动中,成为“全国共讨之”的人物。谁都以为,这个“臭右派”从此也就“遗臭万年”了。
完全出人意料,在一九八三年传出惊人的消息:林希翎居然获准出国了!
就在她出国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仍然坚持她是不能“改正”的“右派分子”!
政治的黑锅,掩盖不住才华的光辉。她在被打成“右派”之后,虽与外界完全隔绝,却为她孜孜于学术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她出国后,即被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院聘为高级研究员!
林希翎的父亲在台湾,她当然希望前往台湾探亲。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