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小明王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都副元帅,朱元璋只是一个左都元帅。而郭天叙和张天祐战死后,朱元璋名正言顺地成了都元帅,当然朱元璋并不在乎都元帅的位置,他的目标还未实现——攻下集庆。
时间很快到了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春天,朱元璋一直在谋划攻取集庆一事。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他在江南发展基业只可胜不可败之举,所以朱元璋慎重再慎重,谋划再谋划。
早在攻下太平的时候,李善长就建议,攻集庆切不可硬打。郭天叙的惨败说明集庆的守卫力量非常强大,毕竟那是江南重地,城池坚固,驻有许多精锐元兵,是很多人觊觎已久的地方。如果久攻不下,就会一败涂地。
而冯国用则建议,先在太平发展势力,让兵士们熟悉这一带的环境,慢慢攻下集庆周围的城镇,孤立集庆,再重兵出击。
朱元璋也就不紧不慢地在太平发展起来,虽然这几个月以来,陆续占领了集庆附近的溧水、溧阳、芜湖等一些城池,集庆渐渐处于孤立状态,但朱元璋还是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和州与太平的交通只有靠水路可行,但水路多被元军切断,消息难以通畅,和大后方的信息不通,军心难定。
于是冯国胜建议说:“当务之急,一是稳军心,二是赶走元水军,为攻集庆开路。而赶走元水军是稳定军心的前提,现在只有先对付元水军,使人心稳定,水路畅通,攻集庆也就有了基础。”
这是二月间,农历年的气息并不久远。朱元璋觉察到军队驻扎在太平,跟后方信息难通,将士们思家心切,情绪有些低落,而水路不通,攻集庆的路途又少了一条。于是派常遇春、邓愈几名年轻将领带几千精兵前去决战元水师,同时告诉士兵这次不是去打仗,而是清扫联通家乡的信息之路。兵士一听是扫除联络中的障碍,都非常兴奋。而之所以派这几个年轻人,是因为朱元璋想给对方一个误导,让对方以为这些年轻人没作战经验,有了轻敌的心理,再让他们一显身手,猛攻强打。
元水兵将领见来了几个年轻小伙,心中大笑,并未放在心上。不料,这几个人个个骁勇善战,常遇春百发百中的长枪、邓愈的准箭,以及高昂的士气,使得元水军很快溃败。常遇春他们轰走水兵,俘获了所有的船只舟舰,两岸的交通完全通畅了,能收到后方传来的家书,军心也安定了。同时,这次水战让朱元璋获得很多军船,他的水军力量增强。这可以算是攻集庆的前奏。
朱元璋和文武将士们商讨了几天几夜,决定以最强的军队阵容,亲率水陆大军并进,全力进攻集庆。朱元璋以为集庆附近的小城都被攻占了,兵士们可以从四面围攻,且四方都可以不断派出援兵。朱元璋部署好各方事宜,又担心万一消息走漏,对自己不利,决定推迟原计划两日再行动。
本来是定于二月最后一天发兵,现在就变成三月初二开始行动。
但这中间的两日,朱元璋并未闲着,他把目标放在集庆附近的方山上。方山驻守着陈野的侄子陈兆先,而陈野是个不讲信用、见风使舵之人,忽而投向起义军,忽而投向元军,前不久被民兵所杀。他的侄子陈兆先收归了他的旧部,被元军用来防守集庆。朱元璋不知道陈兆先是怎样一个人,他决定攻集庆前,先打方山,把这个防护破了,为军队开路。
朱元璋这次让胡大海主动出击方山,陈兆先也是勇猛之人,不似他叔叔懦弱势利,毫不畏惧,亲自迎战胡大海。陈兆先迎到山下,胡大海则边打边退,故意把陈兆先诱出方山,两人正在交战,打得非常精彩激烈,不想胡大海用了个偏击,又突然转马,陈兆先一个不防备,跌下马来,还未等陈兆先反应过来,胡大海已经和两个士兵将他捉住。此时,冯国胜朝山上高喊陈兆先已经被捉,要山上的士兵下来投降。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