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交代了舟游黄河的直接原因。其实直接原因中还有一种潜在动机,开篇二句正是婉曲的流露。“遐荒”,是遥远的边界,显然黄河非啻流长,其源亦远。既然是“难可穷”者,亦自当是未曾见者,故其“滔滔”,不过是一虚象,乃想象中景。然而,黄河是中华文化的摇篮,是中华品格的象征,她的形象,她的气势,早已令人憧憬,令人向往。而今入出回转、淙淙浩瀚的黄河果真已成眼前实景,岂其向往者可见、夙愿者得偿乎?水已到、渠已成,又何不更来一个奇壮无比的“黄河之漂”!作者将直接原因与潜在动机如此错综写来,避免了记游诗所常见的平铺直叙,显得跳荡多姿,亦暗合了黄河的形象。形式呼应了内容,此为作者笔法不凡之处。
第二段自“潆洄大野势几曲”至“幕北已奏烟尘空”,为记游主体,描述沿河见闻。前面六句为一节,写黄河的险仄奇曲。险仄在于河之岸,“颓突”,状其凹凸,“巃嵸”,摹其崔巍,一个双声,一个叠韵,极写沙岸与石壁的险态高峻。沙、石而外,亦有生灵。排生乱柳可见枝干,杂莽榛丛还露巨鹿,则岸树榛鹿非为遐远,只于浮舟中便可睹见,此未写河之狭仄而其势自现。侧面描写的妙用,亦是高手笔法。奇曲在于河之流,“潆洄”一词已总写斗折之势,而“遥山”两句则更添一层神奇。北魏郦道元写江水时曾引用民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一唱三叹中,写出了长江水的弯转,也写出了船夫渔子的悲愁。这里写黄河之流转则化用其法,但去尽了伤感而溶注了幻趣。此非着意别出机杼,实是征战将捷心情的外化,是创新。后面八句写河上星月的阴晴圆缺。急雨云催、长虹一横,河塞浑壮的日夕风雷倍增了大河的雄奇,令人激奋;旌门皎月、银汉水光,静阗而又高洁,奔腾不息的黄河复具安详柔和之美,诗情画意,无不怡情悦性。一日千里,瞬息百里,这是黄河洪涛上浮舟的疾漂,其中不无疾马过隙、与时竞渡的人生思考。“旄头落”,乃诗中兴法,承应上文虚写中霄望空,实写“幕北奏捷”。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于此诗“幕北”句下有注云:“四月十四日夜奏报噶尔丹穷蹙自尽,其下悉平。”从康熙出征平叛至噶尔丹“饮药自尽”(《清实录》康熙朝卷174),时日何其之速!即此可见,康熙写黄河舟浮之疾并非闲笔,是由此即彼,以兴法过渡,由见而闻,着意于表现战况喜人。叛首顽凶噶尔丹虽猖獗一时,但毕竟如急流败叶,一去不返!
“兹行永得息兵革”而下六句为第三段,写壮游黄河的感想。为了大清的安定与统一,康熙是颇费了心力的。平“三藩”、统一台湾、亲征噶尔丹,“举朝皆以为难”,而康熙意志坚定,力排众议,“昔朕欲亲征噶尔丹,众皆劝阻,惟伯费扬古言其当讨,后两次出师,皆朕独断”(《东华录》康熙朝卷59)。自征伐吴三桂至剿灭噶尔丹,历时二十五年,不惜晓暮劳躬,终于兵革得息。“自此寰海乐清晏,熙怡万国咸亨丰”,举国以为乐,而一国大帝圣祖又何能不乐耶!壮游黄河,亦是乐游黄河。这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篇黄河漂游记,更是一曲颂赞一统天下的凯歌!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夏日出行途中。“帷宫”,乃张设帷幔而成的临时宫殿,此指远行驻跸之所。《周礼·天官·掌合》有云:“为帷宫,设旌门。”炎夏酷暑,阴晴天气,昨夜一场透雨,下得好不痛快,驱走了窒人气息的燥闷,也赶走了一路远征的疲顿。晓发虚谷,百草浴雨新翠,一阵风来,一阵凉来,又一阵香来。怡人畅快,跻彼山岗,骋目远望,万里晴空,淡云舒卷,百态千姿任遐思。据高方能无蔽,无碍、无隔。
细味此诗,如临其境,如睹其人。这不是一般文士的言志,这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的踌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