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饮马。康熙此番远征塞外漠北,作战条件极为艰苦,“自古以来,所谓难以用兵者是也……至瀚海等沙碛地方,运粮尤苦,而雨水之际,樵爨为难”(同上引)。不过,作者诗笔,却省略了禁军裹粮长驱的一路劳顿,而突出了士卒中流网罾的上下欣跃。这不仅是轻骑绝河、浅水湔裳的自然过渡和发展,而且也是士气不衰、以苦为乐的形象体现。“鲜鳞”,乃指代河中之鱼。“泼刺”则拟鱼跃之声,宋沈与求《舟过北塘》一诗就曾有过同样的描写:“过雁参差影,跳鱼泼刺声。”显然,康熙之写鱼跃,实是写人欢,渲染了一派旺盛活泼的士气。再看“临河饮马”,极似速写,也好像是顺笔拈来,其实这正是妙手偶得之。胪朐河,又作驴驹河,明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曾率军与瓦刺作战于此,并改名为“饮马河”。因而,作者康熙此典的暗合化用,一面自然、顺畅地叙写了甲士战马的补给休整,一面又巧妙、形象地描画了诸部万骑的威武鹰扬。如此,诗中所写意象也就真正实现了对表象的突破,使诗人所表达的情志变得更为丰满和深刻。
此诗未有一句正面描写作者亲率禁旅与叛扰狡寇的坚阵对垒、沙场厮杀,但诗中对彼此战争性质的暗示、双方军容士气的对比,却无不喻示了“狡寇”的望风披靡与“我师”的所向无敌。这首七言歌行,写法上既一韵到底,轻快顺畅,又四句一节,对比层转,因而不仅富有那种滔滔向前的浑古气势,还饶具一种流动变幻的审美意态。诗中不仅只叙述了远征讨叛途中暂驻、休整的几个场景片断,而且将描写与抒情有机地结合,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康熙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
赏析
此为康熙赐赠大臣徐元梦之作。徐元梦(1655——1741)是满洲正白旗人,字善长,又字蝶元。姓舒穆禄氏,因“舒”与“徐”,满音略同,故人称蝶园徐先生。《清史稿·徐元梦传》中有云:“(康熙)五十七年,(徐元梦)迁工部尚书,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清史列传·徐元梦传》记载道:“(康熙)六十年十月,上曰:‘徐元梦乃同学旧翰林,康熙十六年以前进士,只此一人矣!’因赐以诗,有‘常怀旧学穷经史,更得余闲力简编’之句。”康熙六十年为公元1721年,是时徐元梦六十六岁,而康熙长其一岁,为六十七岁。虽说在帝王之位亦已六十载,但面对桑榆晚岁,康熙确实颇多慨叹。
就诗中首联看,作者欲遣之闷怀在叹老嗟病。再结合诗题看,康熙病中偶尔问及徐元梦,方突然悟及:除徐元梦而外,“康熙十六年以前进士再无一人矣”。这似乎是他产生闷怀的主要原因。对四五十年以前之“同学旧翰林者”产生念旧之情亦属自然,但何至“对堪怜”、“一慨然”呢?一位赫赫帝王又何来孤闷之怀呢?康熙是一个很有文才武略的帝王,自其亲政以后,削藩、平叛、规取台湾、驱赶沙俄,东征西讨,终于换来了大一统的江山。他坚信“天下大权,帷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康熙政要·政体》),但围绕建储之事,长期纷争,闹得他愤怒抑郁、心力交瘁。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他就立了胤礽(皇第二子)为太子,但时过35年,康熙有谕指责胤礽不法祖德,“窥伺朕躬起居动作”,“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宏业。”“谕毕,上复痛哭仆地”。权力的争夺使父子关系恶化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不可思议的是,未及一年,复立胤襈为储,其后不到三年,又再次废罢。胤礽是康熙第八子,才能出众,朝臣曾经众口一辞保举他为皇太子,但康熙五十三年(1714)有谕道:“胤襈与乱臣贼子等结成党羽,密行奸险,谓朕年已七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