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后,再来看高句丽。
高句丽是个另类。
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建立高句丽,定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此后,沸流国(位于今富尔江流域)归顺。高句丽从建立之初就开始不断兼并周边小国和部落。
公元前32年,高句丽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一带,随后又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朱蒙之子琉璃王执政时,高句丽先后受到扶余、鲜卑的攻击,于是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然后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一带)。
公元22年,琉璃王亲自率军攻打扶余,杀其统治者带素,四年后又吞并了盖马国(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君,迫使句茶国举国归顺。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大王高宫即位,两年后攻灭东沃沮(辖境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部分地区,将国土范围扩展至日本海沿岸,并迫使扶余称臣纳贡,然后开始向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辽东地区扩张,开始了作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存在的历史。
当时的高句丽像大多数边地小国一样恭恭敬敬的向中原称臣,丝毫不敢有半点怠慢,西汉政府也设立了玄菟郡来管理高句丽事务。那么,这个原本臣服的边境小国,后来为何会脱离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屡屡侵扰辽东边境,最后走上与中原王朝对抗的道路呢?
这还要拜中国历史上那位臭名昭著,又极具创意的改革家王莽所赐。
王莽是个酷爱标新立异之人,称帝后,他觉得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没有资格封王,就别出心裁的把“匈奴单于”的名字改为“降奴服于”,狠狠羞辱了匈奴人一把。匈奴人可不是好惹的,当初西汉政府连打带拉,花了大力气才让他们稍稍安分,现在王莽居然主动找事。匈奴单于一怒之下,起兵反叛。
王莽的自我感觉很好,认为这是个建立不世军功的机会,于是集结30万大军准备讨伐匈奴,并征发高句丽人一同出征。高句丽人去是去了,可还没见到匈奴人就纷纷逃亡,顺道杀了辽西大尹田谭(估计这位大人平日里利用职权对高句丽人不怎么友好)。王莽大怒,派大将严尤征讨高句丽。严尤来到辽东后,诱斩高句丽大将延丕,一战而胜。王莽大喜,觉得高句丽不堪一击,就下旨把高句丽的名字改为“下句丽”,还降一级为侯,称“下句丽侯”。
高句丽出身山民,国家不大,却很有血性,根本无法忍受这等侮辱性的举动,当即宣布脱离汉朝控制,随后攻占了玄菟郡高句丽县。由于高句丽人主要生活在玄菟郡境内,所以独立以后,高句丽主要靠蚕食玄菟郡领土扩大地盘,开始了独立建国的历史,慢慢成为中原王朝东北边境最大的隐患。
公元28年,东汉与高句丽之间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在国都国内城附近的丸都山城(今集安县以西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城三月,高句丽人粮尽,假借犒军之名给汉军送去酒和刚捉到的鲤鱼。汉军主将误认为城中粮草充足,就此罢兵,高句丽也躲过了亡国之危。
三年后,汉光武帝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已经结下的梁子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高句丽从未停止过对东汉的侵扰,还曾一度占据了鸭绿江南岸的乐浪郡。此后,光武帝派大军从海路收复乐浪郡,并与高句丽约定,萨水(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管辖,以北属高句丽领土,换来了两国之间60多年的和平。
高句丽太祖王在位期间(太祖王在位93年,活了118岁),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爆发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冲突:公元105年春,高句丽进犯辽东,被太守耿夔所败。公元107年(汉安帝永初元年),东汉政府无力维持对朝鲜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