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控制,于是就把长城以内辽阳、候城、高显三县划归玄菟郡管辖,并把玄菟郡迁到了今辽河流域的沈阳、抚顺一带,间接承认了高句丽对玄菟郡故地的占领。

    公元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手进犯玄菟郡,攻取华丽城。三年后,东汉幽州刺史冯焕率军远征高句丽,却中高句丽诈降之计,死伤数千人;同年夏,高句丽与鲜卑联军8000人偷袭辽东,东汉郊县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同年冬,高句丽联合马韩、秽貊等万余人马进犯玄菟郡,扶余国派出2万援军支援汉军,击退联军。

    公元146年,高句丽再次进犯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其妻子。同年,100岁的太祖王传位于次大王高遂成,东汉与高句丽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当政时,两国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

    到了东汉末年,玄菟太守公孙域(就是给公孙度介绍老婆的那位)大破高句丽,斩首千余。这说明,当时高句丽人对辽东已是虎视眈眈了,只不过自身实力还不够强,只能逐步蚕食。此后,每当中原王朝实力削弱,高句丽都会大举蚕食玄菟郡在长城内的辖地,而且多次侵入辽东腹地,开始了作为一个独立政权争霸辽东的历程。

    公孙氏统治辽东初年,还能与高句丽保持较好的关系。由于辽东地区的经济和文明发达程度都要远远超过高句丽,所以在面对公孙氏的扩张时,高句丽基本上处于守势。公孙康掌权后,双方之间就爆发了拔奇和延优之间的争位之战,宣布正式翻脸。即便没有这次争位事件,公孙氏与高句丽也不可能长期和平下去——公孙氏想要称霸东北亚,就必须打击高句丽的势力,公孙氏的存在客观上遏制了高句丽在辽东地区的扩张;高句丽要想蚕食辽东,就必须直面公孙氏这个最大的障碍。

    为了彻底解决侧翼威胁,公孙康发动数万人马大举进攻高句丽,焚毁其国都国内城,迫使高句丽迁都丸都山城。遭受沉重打击的高句丽不敢再生事端,转而在暗中不断寻找制约公孙氏的机会。

    公孙渊反水收编吴国舰队事件发生后,有几位东吴使团成员就从海上逃亡到了高句丽,并见风使舵声称是奉孙权之命前来交好。高句丽人大喜过望,当即向东吴上表称臣。不久,孙权就封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从战略角度看,孙权对公孙氏的态度是既想利用,又想取代——利用辽东牵制魏国,取代辽东成为海上霸主,成为海东诸国的宗主国。高句丽与公孙氏有仇,理所当然就成为东吴首选的结交对象。

    魏国君臣见公孙氏在辽东坐大,东吴又与离山东半岛一海之隔的高句丽打得火热,为了能够集中力量对付诸葛亮的北伐,所以也派使者前往高句丽,通过外交手段逼迫其与东吴断交。高句丽迫于压力,不得不与东吴断交。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率大军远征辽东,很快收复了乐浪、带方二郡,并要求高句丽和鲜卑人出兵相助。高句丽与公孙氏有世仇,又想借机捞取好处,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当即派出数千精兵协助魏军围攻襄平城。不久,襄平城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被彻底铲除。

    大敌已去,高句丽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公元235年(魏明帝青龙三年),毌丘俭被任命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和护乌丸校尉,主要负责东北边境的防务。

    毌丘俭(?~255年),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毌”应读作“guan”,而非“wu”,“毌丘”是中国的一个复姓。闻喜县是一个牛人辈出的地方,隋唐时期著名的河东裴氏,就是出自闻喜县。毌丘俭能文能武,早年曾上书劝谏魏明帝节省民力,不要大兴宫室,被任命为荆州刺史。随后,毌丘俭又参与讨伐公孙渊之战,是魏国后期屈指可数的猛将。

    魏国平定辽东,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当地的汉族百姓,而是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