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风气为之一振。
平定辽东境内后,公孙度开始着手对付辽东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他首先向东用兵,第一个目标就是高句丽。此时,高句丽的统治者是新大王伯固(公元126~191年)。伯固在位期间,曾多次骚扰乐浪、玄菟、辽东等地。公孙度在公孙域手下时就领教过高句丽人的可恶,于是集中兵力,把伯固打得大败。
公孙度打败了伯固,高句丽臣服;几百年后的唐朝打败了日本,日本臣服,还不断派人来学习。可见,只有基于实力和打击的外交,才是真正的外交。
伯固可能真的是被公孙度打怕了,不但乖乖臣服,还在第二年派人协助公孙度剿灭了盘踞在富山的贼寇。不久,公孙度派柳毅渡过渤海,占领了青州沿海的东莱等县,并任命他为营州刺史,完全控制了渤海和黄海的海路交通。此后,公孙度进一步向东扩张,兼并了玄菟、乐浪二郡。平定东部后,公孙度掉头向西,连续击败辽西等地的乌桓部落,将整个辽东地区收入囊中。
公孙度也明白,仅仅靠打是不够的。他挑选了一位美貌的宗室女嫁给扶余王,通过结亲,使扶余成为自己的外援,从背后牵制高句丽。一时间,公孙度俨然已是东北亚霸主,正式开始了称霸辽海的历程。
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中原战火不绝,辽东就成为中原,尤其是河北士人和百姓的避祸之地。公孙度对这些避难者采取了包容和欢迎的态度——士人为辽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流亡百姓则为辽东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投奔辽东的士人中,比较有名的要数管宁和太史慈。管宁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他的到来,让公孙度欣喜异常——对公孙度来说,能够招揽到管宁这样的贤才,不但能够充实自己的幕僚队伍,还能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投奔。
然而,贤才配英主,明主与人才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豪强想要招揽能够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士人们也在挑选能够一展所学的明主。治理一方,公孙度是称职的;但是比起要论明主、雄主,公孙度还差得很远,他顶多就是个小打小闹的地方军阀。换句话说,士子们的首选,往往是袁绍那样的高门名士和曹操那样的潜力股,留给公孙度的,往往只是一些以避世著书立说为目的的文人士子。管宁正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却无法在乱世中干出一番事业的大才。因此,尽管敞开了怀抱,但辽东所能招揽留下的人才并不多,太史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操之所以能够荡平北方成就霸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麾下人才济济,而且懂得如何用人。人才的数量、优劣、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股势力的走势。留不住人才的尴尬,使得公孙氏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能够割据辽东,却难有太大的作为。
“既然难以扩张,那便老老实实的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公孙度有自知之明,也是这样做的。在公孙瓒、刘虞、袁绍、张燕、曹操等各路诸侯角力北方的岁月里,公孙度守土自保,积蓄力量,很好的当了十几年的旁观者。
在公孙度的经营下,辽东地区社会安宁,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公孙度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辽东王”,他曾经对亲信这样说道:“汉室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这里的“王”,并非要西出中原与群雄争夺天下,而是指在中原之外的辽东建立一个属于公孙氏的独立小国。公孙度小心翼翼的实现着自己的野心,先是将辽东一郡划分为三郡,在辽东郡外又新设辽西、中辽二郡,并委派亲信出任太守,然后又封自己为“平州牧”和“辽东侯”。所谓平州,就是将原本属于幽州管辖的辽西、辽东、朝鲜三地独立出来,自成一州。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为了争取天下诸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