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徐世勣、褚遂良等人道:“寡人三子一弟合谋政变,作此等大逆不道之事,真正叫寡人脸面丢尽伤心欲绝啊!寡人真不想活了啊!……”
言未尽李世民猛地扑在床上抽出配刀欲自刺,惊慌过度的长孙无忌等人急忙冲上前去按住李世民,褚遂良乘机夺过李世民的配刀。李世民这位临机果断、铮铮铁骨的人,为何伤心过度失去常态呢?是那眼前的储位之争,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惶恐?!往事历历,前朝杨广夺位成功后将其父隋文帝杨坚和长兄废太子杨勇一齐害死,自己当年在玄武门杀兄屠弟胁迫父皇。两幕活剧又在重演。继隋文帝和李唐之后,下一场厄运正轮到自己头上,展现在面前的又是一场骨肉残杀刀光剑影,李世民不敢想象自己身败名裂的惨淡前景。他哪里还有什么勇气面对这种惊恐不安风烛残年的人生呢???
“圣上不要忧心!当务之急,是要定下储君,以绝他人非份之想。”深知皇帝心思的长孙无忌安慰道。
六神无主的李世民反过来问他们:“您们认为立谁合适呢?”
早就打定主意要立自己外甥李治的长孙无忌忙说:“那就立李治为太子吧!”
“好吧,那就这样定了吧!”惊恐不安的李世民随了长孙无忌的意思。从儿子们公然争储的恶性事件中,唐太宗自然就联想到自己当年杀兄屠弟逼父夺位对后人的不良影响,为了不被子孙唾骂,李世民决意重修史书。李世民吩咐:“长孙爱卿,您通知史官,寡人要亲自查阅皇帝和寡人的《实录》。”
史官们婉言拒绝了李世民要看史书的要求。史官振振有词,道:“圣上要看当朝史书,是不恪守祖制的表现。臣等也不敢违背祖制私让圣上看史书。”
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那我看看《起居注》如何?”
褚遂良说:“不好!明君不作违背祖制的事情!”
惴惴不安的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道:“如果寡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也记吗?”
谏议大夫褚遂良答道:“这是臣的职责,不敢不记。”
黄门侍郎陈震在旁插话,道:“如果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都会记录的。”
心里极度恐慌的李世民只得施加压力,向监修国史的房玄龄提出了三次御览史书的要求:“寡人的用心和以前的君主不一样,想亲阅国史,以了解自己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警戒。”
唐初名臣如裴寂、封德彝、陈叔达、唐俭、刘政会、魏征等大臣已相继退出了政治舞台。只有马周、褚遂良等大臣极力反对太宗看史书,齐齐奏到:“臣等害怕这种风气一开,从此形成制度,以后的史官为了保全自己避免祸患,就要迎合圣意,文过饰非,掩盖了历史的真相,这也是历来帝王不许查看国史的道理啊!”
但是,心怀鬼胎另有所谋的唐太宗坚持己见一定要看史官的记录。——他恐惧自己身后留下千古骂名!房玄龄顶不皇帝压力,只得与许敬宗等人删改成《太宗实录》各二十卷呈上御览。房玄龄等人心中明白:太宗最关心的是玄武门事变那些部分,他们虽已作好了“文字功夫”,但唐太宗看后仍不满意“玄武门”这一段:“寡人这样做是为了安定社稷,造福万民,为什么要写得这样隐晦?应当加以修改,删除不实之处,直接把事实记下来。”
有了这个明确的指示,史官们自然能体察圣心,大胆地“加以修改,删除不便之处”。将两朝《实录》修改到唐太宗满意为止。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中记述的“玄武门之变”了。既然“玄武门事变”能修改,那李世民干脆令史官全面修改唐史。美化自己的“政绩”,搞出了“太原起兵”之后到“贞观之治”和“贞观御论”等全部的史书以欺骗后世。让后世之人只能依据《贞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