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34年10月的一天,在福建长汀四都镇前往汀州城的山间小路上,一前一后走着两个风尘仆仆的红军青年军官。走在前面的那位约莫30岁左右,身材魁梧,行走如风,他是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兼青年部长李萍,紧跟其后的是一个年仅二十二三岁的小伙子,看上去还带着一脸稚气,他叫陈茂辉,参加革命已好几个年头了,时任独立第十七营政委。他们正前往六七十里外的汀州城执行上级布置的一项紧急任务。

    前一天,福建军区政治委员万永诚叫来了军区政治部主任兼青年部长李萍,指示他说:“李萍同志,目前红军主力已经实行了战略大转移,敌人已集中了七八个正规师,十来万兵力来‘围剿’我们,现在包围圈已经越缩越小,汀州城危在旦夕,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因此,组织决定安排你和陈茂辉同志到汀州城去动员群众,进行坚壁清野。第一,要把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统统抓起来,斩草除根,不留祸种;第二,各处桥梁都要毁尽,石拱桥要拆毁,木桥要烧光,阻止敌人进城;第三,城内所有水井都要倒进大便,把它搞污,不让敌人喝上一口水。”

    听完指示,李萍心中直犯嘀咕,这关、杀反动地富,倒说得过去,这毁桥、污井,可是关系到汀州城千家万户群众日常生活的大事情啦,这样做能行吗?

    万永诚政委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补充强调说:“这个指示,你们一定要不折不扣,百分之百地执行!”

    福建军区政委万永诚,也是一个老革命了。他是江西人,原本是上海纱厂工人,1927年参加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并在斗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奉组织派遣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军事政治特别班学习,后转入莫斯科步兵学校,任中国连团支部书记。1930年回国,1931年4月由上海调赣东北苏区,先后任赣东北省委书记、闽浙赣省委书记,1933年春调任福建军区政委。而此刻,他不仅继任了福建军区政委一职,还代理了福建省委书记(这是因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前福建省委书记刘少奇同志随主力出发,中央决定由他接替此职),统一领导福建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因而当时福建省的一切大事,都是由他说了算。

    然而,万永诚这样一个手握权柄的老革命,此时缘何会想出这样一个不顾群众死活的馊主意呢?

    这还得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

    1934年深秋,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0月10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为了继续中央苏区的斗争,中共中央指示在中央苏区成立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南方诸省的游击战争。

    主力红军转移后,项英和中央分局被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临时中央赋予的“保卫中央苏区”的任务约束,对当时整个斗争形势估计不足,把希望寄托在主力红军远征大捷和等待主力回师反攻上,而没有适时地引导和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由苏区向游击区的战略转变,反而不适当地提出“创造新的师,新的军团”,进行大兵团形式的正规战。

    由于王明的“左”倾路线和项英为首的中央分局的不恰当方针的影响,加上万永诚本人时时局判断的失误,万永诚仍然坚决执行“保卫中央苏区,等待主力回头”的错误方针,因此在汀州即将落入敌手时,把省委军区机关转移到长汀四都镇,并把军区所属的第十九、二十团约四千人集中到四都山区的狭小圈子里,命令部队天天埋伏在山头,等待敌人进攻,企图打个歼灭战,以改变战局。同时,对行将失守的汀州城,则实行不顾汀州工农群众生活的“坚壁清野”三条措施。

    执行这样不合情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