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主力红军就要西征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次出发,不是一次短时期短距离的行动,很可能要长时期地分别。共同的战斗生活,深厚的阶级感情,一旦要分开,都感到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走的和留的同志都想在分别前各自为对方做点什么事,或留下点纪念的东西。

    中共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因为不被“左”倾领导者喜欢,被留下了。

    何叔衡是迫切希望随军远征的。当他在《红色中华》上看到张闻天的文章《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后,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的可能,他就在和董必武的闲谈中,谈到了愿意随军转移的愿望。那时他和董必武在同一机关工作,有一天,他这样问董必武:“假如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还是愿意随军去?”

    “若有可能,我愿意随军去。”董必武回答。

    “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

    “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我进苏区来时所经历过的,”

    “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呢?”

    “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上穿的还有半新。”

    尽管何叔衡准备了两双结实的草鞋,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名字被决策者们圈入了留守者之列。

    “左”倾领导者为什么不喜欢何叔衡?何叔衡和“左”倾路线有什么原则分歧?

    最主要的就是何叔衡敢于坚持真理,公开抵制“左”倾错误路线,尤其是“左”的肃反路线。

    何叔衡的公开抵制及一次次“不听话”行为,“左”倾路线的领导者和执行者显然不会放过。

    1933年初,“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下的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苏区。他们为了打击毛泽东在人民群众和地方组织中的威信,错误地开展了所谓的反罗明路线的斗争。

    不出所料,反“罗明路线”由地方而中央政府机关,何叔衡亦被作为“罗明路线的另一种倾向”接二连三地遭到批判和打击。到1934年初,又被撤掉一切领导职务。长征前,在讨论决定谁走谁留名单时,尽管毛泽东希望何叔衡和瞿秋白等能一道随军出发,且何叔衡又作了行动的准备,但由于“左”倾领导者不同意,何叔衡和瞿秋白等最终还是被留下了来。

    何叔衡是个极重感情的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何胡子是一堆感情”。当他知道自己被留下后,特到集市上买了点肉、鱼,杀了只自养的鸡,还准备了清酒、花生,在梅坑设便宴与好友们告别。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午饭后,何叔衡将自己的两双草鞋送给了远征的战友。他还用马亲自将谢觉哉送回住地叶坪,并将自使用多年的怀表和小钢刀赠送给谢觉哉留作纪念。

    当天晚上,何叔衡又备了一壶清酒,一碟花生米,请来即将远征的老战友林伯渠。二人促膝对酌,彻夜畅谈,互道珍重。临别时,何叔衡又脱下身上一件女儿何实山特地为他织的毛线衣,慷慨送给林伯渠。

    林伯渠,又名林祖涵。早年参加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三大政策,作出过重大贡献。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主席。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何叔衡、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等编在特别班。1932年回国后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是党内一位很有威望的老同志。

    面对何叔衡的真挚情意,林伯渠感动不已,当即赋《别梅坑》诗一首:

    没料到,二老梅坑这次相聚,竟成永别。

    红军西征后,根据地很快沦陷,何叔衡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