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根据共产国际总军事顾问弗雷德的指令,中央红军被编组为两大集团,即东方军和中央军,实施“两个拳头打人”战略方针。
彭德怀东方军这个“拳头”,入闽作战一路上打得很辛苦;而林彪中央军这个“拳头”,却留在原地,闲置了两个月无所事事。直到8月31日,中央军才寻得战机,捞到一场仗打,这就是乌江战役。
8月29日,敌李思想第八十师进至吉水乌江一线修筑堡垒,试图在中央苏区北线从赣江到抚河联起一条封锁线。
奉命在乌江一带活动的中央军第一师侦察部队获悉情况后,立即向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黄甦作了报告。李、黄认为关系重大,迅即报告中央军总指挥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
林彪、聂荣臻分析了乌江的情况:敌刚进入乌江地区,堡垒尚未修筑完毕。乌江一带地形易于红军隐蔽潜入。中央军组成后,一直没有动用,敌极可能麻痹、疏忽。
林、聂决心奇袭乌江,并围点打援。
8月30日,林彪、聂荣臻率中央军第一、第二师秘密进入乌江地区。李聚奎、黄甦第一师,切断乌江至吉水的交通,由东向西攻击,并钳制枫坪的敌军;徐彦刚、胡阿林第二师和李、黄师第一团从正面攻击乌江。
林、聂中央军总部随二师行动。
天助中央军。红一师发起攻击这一天,适逢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敌第八十师全然放松了警戒。
总攻从8月31日下午4点开始。红一、二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李思愬师团团围住,不到四小时,就结束了战斗。这一仗毙敌千余,俘敌三千,俘虏中有敌第二三八旅旅长何文鼎。可惜李思想乘天黑混乱之际,化装潜逃。
乌江战役,是林彪第五次反“围剿”前夜的最后一仗。两个月后,这位所向披靡、骁勇善战的“常胜将军”,竟也在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下,在云盖山、大雄关之役败走麦城,狼狈不堪。
1933年11月中旬,中央军第一、第九军团奉命在崇仁附近突破敌堡垒封锁线。敌第七纵队薛岳、吴奇伟发现红军主力后,迅速调集了五个师,欲与红军决战。
第七纵队是陈诚部第三路军主力,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嫡系精锐,武器装备优良,兵力充实,一个师强于杂牌军一个军的兵力,有一万六千人。薛、关纵队在第四次“围剿”中遭到重创。此次,陈诚吸取了以往教训,与红军作战,绝不打运动战,只打堡垒战、阵地战。
相比之下,红军处于劣势。林彪部第一、第九军团五个师不过三万人。
打乌江,红军与敌是3:1,中央军林彪占绝对优势,而且还是奇袭;这一回,红军与敌1:3,薛岳大大强于红军,守在堡垒里,以逸待劳。
林彪、聂荣臻不愿意在敌强我弱条件下与敌决战,决定不打薛岳,退守云盖山、大雄关。
进入了堡垒区,主动权就在薛岳、吴奇伟手中。林彪尚未到大雄关,敌三个师已抢先一步,占据了云盖山、大雄关各要隘和重要制高点。林彪不得已,与敌交火。云盖山、大雄山一带,均系崇山峻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红军不易展开,且无树林隐蔽,易暴露;而敌军则依托堡垒线,进可出击,退可进入堡垒固守。
中央军第一师李聚奎、黄甦部和第二师陈光、胡阿林部同时猛攻敌制高点,中央军第十四师程子华、朱良才部阻击钳制敌西进,配合主力侧击敌吴奇伟部。敌出动20余架飞机和10余门普伏式山炮、野炮及重迫击炮,向红军部队猛烈轰炸,与步兵阵地形成交叉射击火力网。红军英勇冲锋数次,均无一奏效,败下阵来。激战中,红二师四团团长萧桃明、红二师政治委员胡阿林牺牲,红一师师长李聚奎、红二师师长陈光负伤,营连级指挥员伤亡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