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中国到处制造“无人区”,开创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史上最野蛮、最残暴的一页,其中日军制造的最大的“无人区”,建立在晋察冀热辽边界地区。

    这个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名为晋察冀边区。它包括晋东北、冀西、冀中、平西、冀东、察哈尔和冀垫辽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插入华北日本占领军心脏的一把尖刀,是挺进东北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抗战初期,侵华日军就不断对根据地发动围攻、清剿和“扫荡”,妄图解除他们这一心腹大患,结果都告以失败,千万日军葬身边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企图把华北变成他们的兵战基地,为此,日军主力回师敌后,调任被称日本军阀三杰之一的冈村宁茨担任华北方面军总司令。为消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堵绝八路军挺进东北的前进道路,断绝边区军民与延安、其他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冈村宁茨制定了最恶毒的“无人区”计划,在华北各地推行他们在伪满实行的那种“归大屯”的办法,彻底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

    侵华日军在晋察冀边区制造的“无人区”,实际上包括那时的晋察冀热辽五省的边界地带。根据日本人的提法,又称“无住地带”、“无居民地带”、“无住禁作地带”。这种地区,日军企图把所有村庄、所有房屋、农具全部烧毁,连人们居住的窑洞也都要连根挖倒。冈村宁茨命今日军把“无人区”所有的粮食、财物包括长在地里的庄稼全部抢走或烧毁,所有的碾磨砸毁,所有的水井填平,所有的树木一株不剩地砍掉。如果谁不愿走或者藏起来,一旦发现当即枪杀。不论男女老幼,全部强逼搬到日军指定的地点,即所谓“部落”、“人圈”、“围子”和“治安区”去,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集家并村”政策。从1941年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侵华日军在晋察冀热辽制造的“无人区”,已经达到一个广大的区域,据有文字记载的,从东起山海关、绥中,沿长城线七百里地区,并有千里封锁沟,一直延伸到山西的娘子关,河北的井陉、平山一带,它包括承德、密云、迁安、兴隆、平泉、青龙、滦平、遵化、平谷、蓟县、堎源、尤关、宣化、涞源、灵丘,五台、平定、盂县、井陉、平山、行唐等几十个县区,后来竟发展到北至热河的围场,西至山西的阳曲一带,这样庞大的地区,究竟有多少村庄被毁,多少人民被杀,多少房屋被烧光,多少财产被抢光?是统计不出一个精确的数字的。这里只把局部情况介绍如下:

    冀晋边界的五台山、太行山一带,是八路军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即著名的五台山根据地。侵华日军早就妄图扑灭这一地区的抗日烈火,但都失败了。1941年7月,冈村宁茨就任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后,纠集日伪军7万余人,发动了对北岳区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同时,在冀晋边界开始实施“无人区”计划。为制造“无人区”,首先大规模修筑“封锁沟”和用堡群。在晋察冀边区的西线,从涞源县的西南直到娘子关,长达千里山区,日军修筑了第一条“封锁沟”,后来,又在这个沟以西数十里修筑第二道“封锁沟”,把这一带千余村庄划为“无人区”。仅从河北阜平县尤泉关以南到山西孟县上社以北的一段,就制造了长200余里、宽60里的“无人区”,几百村庄变成了一片废墟,就连著名的佛教胜地五台山脚下,也难以看到繁荣的村庄。在边区南线,盂县、井陉两县连接,日军又在河北省的平山、灵寿、行唐一线,把“封锁沟”以外五、六里的地区,划为“无人区”,仅3县就有50多个村庄被彻底烧毁。

    晋察冀边区党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1941年9月29日曾经对日军制造“无人区”的罪行作了如下报道:

    “敌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