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二十三年以前,一位才华初发的青年诗人,向往未来与远方,写了一首乌托邦式的成人童话诗,设想美妙,传诵一时。那首诗叫作《一九八零年》,作者痖弦,当时只有二十五岁。诗的前两段是这样的:

    老太阳从蓖麻树上漏下来,

    那时将是一九八零年。

    我们将有一座

    费一个春天造成的小木屋,

    而且有着童话般红色的顶

    而且四周是草坡,牛儿在啮草

    而且,在澳洲。

    当时的戏言,今朝已来到眼前,这已是一九八零年了。不知怎的,近来时常想起痖弦的这首少作。二十多年来,台湾变了很多,世界整个变了,连诗人向往的澳洲也变了不少。痖弦,并没有移民去澳洲,将来显然也不会南迁。这些年来,他去过美国、欧洲、印度、南洋,却始终未去澳洲。

    倒是我,去过澳洲两个月,彼邦的大城都游历过,至于草坡上的红顶小屋,也似乎见过一些。八年前的今天,我正在悉尼。如果二十五岁的痖弦突然出现在眼前,问我那地方到底如何,我会说:“当然很好,不但袋鼠母子和宝宝熊都很好玩,连二次大战都似乎隔得很远。不但如此,台北盆地正热得要命,还要分区节水,那里却正是清凉世界,企鹅绅士们都穿得衣冠楚楚,在出席海滨大会。不过,如果我是你,就不会急着搬去那里,宁可留在台湾。”

    一人之梦,他人之魇。少年痖弦心中的那片乐土,在“澳厮”(Aussie)们自己看来,却没有那么美好。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远方的经也似乎好念些,其实家家的经都不好念。

    澳洲并不全是草地,反之,浩阔的内陆尽是沙漠,又干又热,一无可观。我在沙漠的中心爱丽丝泉,曾经住过一夜。那小镇只有一条街,从这头踱到那头,不过一盏茶的工夫,树影稀疏的街口,外面只有一条灰白的车路,没向万古的荒沙之中。南北两边的海岸,都在一千公里以外,最近的大都市更远达一千五百公里,真是遁世的僻乡了。只是到了夜里,人籁寂寂,天籁齐歇,像躺在一只坏了的钟里,横听竖听,都没有声音。要不是袋里还有张回程的机票,真难相信我还能生还文明。

    澳洲的名诗人,我几乎都见过了,侯普(A.D.Hope)赠我的书中,第一首诗便是他的名作《澳大利亚》,劈头第一句便诅咒他的乡土,说它是一片“心死”的大陆,令我大为惊颤。澳洲的大学招不足学生,一来人口原就稀少,二来中学毕业就能轻易找到工作。大学教授向我埋怨,说一个月的薪水,百分之四十几都纳了税。悉尼的街头也有不少盗匪,夜行人仍要小心。堪培拉公园里,有新几内亚的土人扎营守坐,作独立运动之示威,令陪我走过的澳洲朋友感到尴尬。东北岸外,法国人正在新加里多尼亚岛附近试验核爆,令澳洲青年愤怒示威。谁说南半球见不到蕈状云呢?

    如果还有谁对那片“乐土”抱有幻想,他不妨去看看澳洲自制的连续剧《女囚犯》。这一套电视片长达三十集,主要的场景是澳洲一座专关女囚犯的监狱。一个个女犯人的故事,当初如何犯法,如何入狱,后来如何服刑,如何上诉,又如何冤情大白,获释出去,都有生动明快的描写。当然女犯人的结局,不都是欢天喜地走出狱门。也有不幸的一群,或死在牢里,或放出去后不见容于社会,反觉天地为窄而牢狱为宽,世情太冷,不如狱中友情之温,宁愿再蹈法网,解回旧狱。澳洲原是古时英国流放罪犯之地,幽默的澳洲朋友也不讳言他们是亡命徒流浪汉的后人。也难怪他们的电视界能推出这么一部铁窗生涯的写实杰作。

    痖弦的《一九八零年》仍不失为一首可爱的好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