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去解决这些困难,而不是任由失败继续。这样的判断柳传志会是认同的,他说:“每个人都面临着失败和挫折的可能,这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
本书记录的企业家,有一位(王永庆)刚过世不久,最年轻的(丁磊)才38岁,他们的年代横跨了漫长的三个世纪,他们所处的行业不尽相同,有的在IT业,有的则卧藏于传统制造业,而在化工、服装、食品、房地产这些五花八门的产业中也都留有他们的踪影。这些落差与不同,注定了这群人会走入截然不同的困境。
在风雨飘摇的20世纪,共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石油危机;美洲、亚洲、欧洲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大萧条,自然灾害、股灾与流行病不时闪现,这些都像一个个幽灵,潜伏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冷不丁地夺去诸多企业的生命。
对无时无刻都准备着接受危机的企业家们而言,在遇到经济危机时,首先想到的往往会是节约成本与削减开支,裁员成为最常用的手段,但这却是一把值得掂量的“双刃剑”。1981年,刚刚成为通用电气CEO的杰克·韦尔奇去考察通用电气核部门,在发现了该机构臃肿后,韦尔奇举起了裁员的大刀,在短短5年内,他让原本拥有2410名员工的核部门人数减少到160名,之后韦尔奇又以此为标杆,将11.8万人赶出了通用电气。尽管裁员后的通用电气成为美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但杰克·韦尔奇却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强硬的老板”,并得了个“中子杰克”的绰号。
与通用电气截然相反的是松下幸之助,1930年的一天,松下卧病在床,负责照看工厂的人告诉他,公司因为金融挤兑遭到了重创,产品大量积压,必须裁员一半才能渡过危机。闻此消息的松下竟然奇迹般痊愈了,他作出了对松下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不裁员、不减薪,让员工们建立“以工厂为家”的观念,动员全部员工参与销售。正是这个决策,使松下公司在危机中逆势成长,并一举成就了后来在电器业雄霸一时的松下电器公司。
同样是在裁员问题上,杰克·韦尔奇与松下幸之助走向了相反的两极,虽然两家公司同样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松下因为“不裁员、不减薪”获得了美誉,而通用电气却背负了“利润机器”的恶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通用电气在裁员时,并未处在巨大的危机之中,若将之放到松下当时的境遇中,我们是否能看到今日的通用电气尚是未知数。
由此可见,企业家的“信仰”与其在对待公司生存问题上的态度,决定了一家企业将以何种姿态面对公众。这就像中国人常说的脸面问题。本书并非要给企业下结论,我们想做的只是提供一种生存手段的借鉴。如果危机降临,企业总会出现产品积压、利润下降、入不敷出、人心浮动等的现象,但企业始终是利润的机器,因此资金断链往往会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本书中,和田一夫是个特例,他是唯一一个站在失败者行列的代表,但他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失败后重新站起,以77岁的高龄再次开始征程。而在2001年,身为日本八佰伴前总裁的他出版了名为《不死鸟》的自传,在书中,当时已72岁的和田一夫扼腕叹息,因为在4年前他创立的八佰伴公司破产了。而他叹息是因为他本有救活公司的机会,因为当时陷入资金断裂的八佰伴通过出售资产,获得了320亿日元的现金,结果和田一夫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误信银行承诺,将宝贵的现金先用于偿还银行债务,而非投入公司运营,这使他亲手创立的八佰伴陷入了深渊。在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后,和田一夫明白了资金对于应对企业危机的意义。
和田一夫进入了失败者的队伍,但他的经验却让后来者受益无穷。2003年,“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