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种美好的寄托。而比之残酷的是:这只是一个单向的定论,因为即使走出大萧条,企业依然可能走向消亡。通用汽车是饱经沧桑的美国百年公司,曾经取得的辉煌和地位今天依然令所有企业难望其项背。但就是这样一家美国工业化的标志性企业,却也在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的侵袭下,走向了破产深渊。通用不是第一出悲剧,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出,任何企业都可能在各种危机中突然窒息。
相较于通用汽车而言,本书中记录的企业家都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至少现在是这样。这也正是历史残酷的所在,尽管失败者有时能给人更多的启示,但历史却不会再给予他们机会,人们也总会将一切遗忘。而对于现存的企业家来说,如何保持前进的速度与节奏,如何对待每一次危机,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等这种对生存智慧的思考,可能会更加有价值。
于是,一个问题自然浮现:危机会以怎样的方式到来?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危机无处不在,并且往往在以为最安全的时刻给予企业致命一击,所以我们只能循着有限的规律摸索前行。
1900年,在汽车出现前,美国纽约每天要处理250万磅马粪、6万加仑马尿,而围绕在这些数字之上的,是一个庞大的与马有关的产业链,但是汽车的出现让所有与马有关的公司都快速消亡了。同样,纸张的出现消灭了竹简,电话让电报和鸡毛信进了博物馆,即使到今天,因为互联网的诞生,图书馆、集贸市场都迈入了夕阳产业的行列。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实,当一个新产品、新产业诞生时,巨大的机遇与危机总是相伴而生,是被淘汰还是引领发展,就要看你是否站在了新世界的一边。顽固的柯达公司一直坚守在传统胶卷的领域,却没有看到数码的新世界正在离它越来越远;而当英特尔公司流连于存储器产业,并为此不愿正视被日本公司侵吞了的空间时,它成为一个火山口的探险者,只有在它进入了微处理器产业后,它才算安全着陆。
不过,尽管有时候你站对了阵营,却依然可能身处险境。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与日本的汽车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制造”是劣质品的代名词,因此日本产的第一辆汽车在美国上市时因质量不合格而不得不退出市场。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高效美观的日本汽车却以复仇般的姿态重新进入了美国市场,而在此前的70多年时间里,从1908年开始,美国一直是汽车产业的领头人。随后,克莱斯勒公司在1980年亏损17亿美元,如果没有联邦借款早就破产了;其次是福特,亏损达到了15亿美元。这也只能再次证明,商业世界里没有安全的孤岛。
与此同时,当一家企业处于一个上升的产业中,并且正值壮大期时,如何保持合理的速度是一门走钢丝的艺术。本书中的一些案例指向了不同的答案。富士康的郭台铭信奉“逆水行舟”的理论,他认为,当一家企业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中时,它其实是处在逆水行舟的状态,此时如果企业不能前进,就会后退。跟郭台铭持同样观点的是他的同乡与前辈——已故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这位能从“瘦鹅”中发现创业机遇的天才,也始终将“进步慢也是退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且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展现了自己的经营艺术。
今天,站在王永庆与郭台铭对面的案例是马云与和田一夫,前者在创业初期经历过冒险式的全球化战略,却在2000年时翻然醒悟,重新“回到中国”,由此催生了阿里巴巴令人艳羡的高速成长;而和田一夫则用他巴西分公司的破产,证明了一家企业不能过于追求高速发展。
郭台铭、王永庆与马云、和田一夫对立的理念,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企业所处的境况不同,对待危机的处理方法也会不同,永远不会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来解决危机。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