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全面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刻,一架载着美国总统特使的银灰色的飞机从华盛顿起飞,开始了跨越太平洋远途飞行。

    一位全身戎装,胸前缀着五星上将勋章,高鼻梁,瘦高个的军人,端坐在弦窗前贪婪地望着曾数度穿越的太平洋。他,就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188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尤宁敦的民主党人,曾参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陆军参谋长,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五星上将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他今年已67岁,按中国话讲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

    波涛粼粼的大海,成就了他坚韧的个性,广袤宽阔的体平样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

    大概坐久了,马歇尔倦怠地离开弦窗,躺在了舒适的沙发上。从弗吉尼亚州里斯堡庄园到华盛顿的一幕幕立即在眼前浮现……

    战后中国时局的发展,对与苏联争夺全球势力范围的美国政府来说,完全是突如其来的。这并非是由于美国政府对中国情况缺乏了解,而是因为日本投降之快远远超出了美国的预料。

    在美国战后对对华政策尚未形成之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不断受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发来的报告:“中国大规模的内战威胁正在增长中”,“大使馆感觉情况已‘几乎绝望’”。而坚持推行援蒋内战政策的驻华大使赫尔利遭到美国国务院内外的压力,正在考虑辞职。这一切使美国政府不知如何应付。于是急忙命令返美述职的驻地华美军司令魏德迈立即赶回中国,并要求他就中国形势写出书面报告。同时,开始物色合适的驻华使节。

    11月20日,白宫受到魏德迈的报告,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国的华北和东北问题,二是关于美国在华的海军陆战队的去留问题。报告中说:“美苏在东北和华北争夺实力地位的斗争已经展开”,而蒋介石政府不仅没有力量占领东北,并且数年内也没有力量取得在华北的控制。为了美国的全球利益,报告建议应由美国、英国、苏联对东北实行“托管”,直至国民党政府强大到能完全负责和控制东北局势为止。

    11月23日,魏德迈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又指出:美国如果要帮助国民党用武力统一华北和东北,那不仅中国“必然卷入自相残杀的战争,以至可能卷入对苏联的战争,而为实现此项政策,肯定要增派远超过现在在该战区的可以动用的美军”。

    11月27日,正在里斯堡庄园悠闲地打点着苗圃的马歇尔接到杜鲁门总统的电话:“将军,您愿意替我去趟中国吗?”

    “愿意,总统先生。”他是军人,习惯于根据总统的愿望到任何地点去工作。

    12月9日,在旧国务院大楼的会议室里,马歇尔和国务贝尔纳斯、副国务卿艾奇逊、远东事务司司长文森特、助理陆军参谋长核儿等人讨论由文森特起草的对华政策修正意见。修正意见的要点是:美国在国际上承认而且支持国民政府,但对中国内战不能实行军事干涉;美国将帮助国民镇压把军队运至满洲各港,以便让国民镇压能够在满洲重新建立起行政上的控制;说服蒋介石同共产党进行“和平的政治谈判”;促成由中国主要政党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以和平的方式达到中国的团结、稳定与民主,结束国民政府一党“训政”等。

    “在拟议的国民会议达成临时协议之前,美国将不运输国民政府的军队,诸如到华北地区,因为这样的运输会损及军事上的停火和政治谈判的目标。”文森特在宣讲修正意见时,担心蒋介石会固执已见坚持使用军事手段,便首先发言。

    对文森特的讲话,贝尔纳斯当即表示支持。

    赫尔则表示反对,他说“应该在军事停战和政治解决进行尝试之前把国民党军队运往北方接管日军占领区。”

    政党双方争论不休时,白宫官员送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