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查显示,34%的员工对所在单位有较多的牢骚、抱怨;员工对“领导风格”抱怨最多,牢骚最大;现实中朋友、关系较好的同事、家人,是员工宣泄牢骚的最主要途径。不要小看员工的牢骚,处理不好的话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大损失。

    即使是当今最优秀的企业,也不能做到让其所有员工都对企业完全满意。作为员工个人来说,要做到对所在单位没有任何一点抱怨,也是非常不现实的。调查显示,34%的参与调查者对所在单位有较多的牢骚、抱怨。在调查涉及的12个方面中,员工对“领导风格”的牢骚指数最高,其次为“薪资福利”,员工对单位“人际关系”的牢骚指数最低。

    调查显示,如果员工对所在单位有牢骚,员工比较倾向于采取两种方式来面对牢骚。一是“自己努力改变这种状态,尽力减少不满或抱怨”;二是“对单位有所动摇,可能会越来越考虑离开”。这样的结果对企业来说应该引起相当的重视。企业如对员工的牢骚装作视而不见,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或转移员工牢骚的话,很可能会由于很小的原因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得不偿失。

    相比较而言,上世纪6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对这两种处理方式的认同程度最低。这个年纪的人更多的是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另外想要换工作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对单位有牢骚时,最有可能选择离开。另外,不同学历的人对牢骚做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学历越高者越倾向于努力改变现状,学历越低者越倾向于选择离开。调查显示,人们最倾向于选择现实中的朋友作为倾诉牢骚的对象,其次为关系较好的同事,选择家人作为倾诉对象排在第三位。相比较而言,女性比男性更爱发牢骚;女性更倾向向朋友、家人宣泄牢骚,男性更倾向向领导宣泄牢骚。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对宣泄牢骚途径的选择也不相同。从各年代对比看,上世纪6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最倾向于有牢骚憋着不说,而如果他们选择宣泄的话,更倾向于向直接领导、隔级或更高领导或相关部门倾诉。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更倾向于选择现实中朋友宣泄牢骚,而“80后”员工则是最憋不住的一代。

    马克?吐温曾说:“每个人都在谈论天气,但却没有一个人会对天气做什么。”这句话透露出每个人心中的内疚,却也是组织能够顺畅运作的关键:虽明知什么都不会改变,但却有股想要发发牢骚的冲动。员工抱怨公司的理由,和抱怨天气一样,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改变什么,而是因为这些小小的“消极性仪式”,能够让员工确认共同的经验与不幸遭遇,而凝聚在一起。一再重述无伤大雅的牢骚,已成为愉快的例行公事的一部分,让员工彼此间不再心存芥蒂;这类的抱怨可以增强社交关系,并建立一股共同体的感觉。

    让员工发出牢骚有各种各样的好处:

    首先,牢骚是化解冲突的“安全活塞”。在压力容器上,有一种安全活塞,一旦压力高于承受力时,就会自动排气,以防爆炸。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安全活塞”效应,可以防止群众的不满情绪,避免各种矛盾的相互碰撞和激化。笔者曾看到过关于一个单位召开“牢骚晚会”的报道,认为让一些内心有苦衷、有烦恼的人,有机会发发牢骚,讲讲他们的郁结之苦,会有助于心理平衡,有助于心理健康。

    其次,牢骚是领导者了解下属和群众情绪的“警示器”。从领导工作的角度看,牢骚折射出、的也是一种社会群体心态,是人民群众对社会现象的直率流露,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对外部世界的评判。既然领导者必须要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当作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能无视群众的牢骚。因为这也是一种重要的下情,重要的民情民意。领导者应当把牢骚视作“警示器”,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