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两首诗最早发表在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毛泽东诗词集》。

    赏析

    这两首毛泽东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的七绝,作于1961年,1996年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首次披露,是毛泽东以诗词形式论及鲁迅的仅见的两例,自然引人注目。注家蜂起,评说各异。

    毛鲁因缘可谓深矣。“五四”前后,毛泽东就读过不少鲁迅作品,但一般认为直到20世纪30年代瑞金时期,经冯雪峰介绍,毛泽东才进一步了解到鲁迅的处境及其文学抗争的特点。长征到达延安后,聚书渐多,收罗鲁著更广。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不久,毛泽东就获得一部,从此阅读更全面,对鲁迅的兴趣也经久不衰。鲁迅去世后,毛泽东不断发表公开言论,也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毛泽东不同时期对鲁迅的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鲁迅研究。1938年10月9日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发表演讲,谈到心目中鲁迅的崇高地位:“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文献,更进一步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专门阐发中共文艺政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引省称《讲话》)再次将鲁迅放在整个现代中国文化“祭酒”的位置,“引言”部分甚至说,中国革命有两支军队,一支由朱总司令指挥,一支由鲁总司令指挥,缺一不可。毛泽东在鲁迅评价史上曾经一言九鼎,而鲁迅在毛泽东所构建的中国现代先进文化体系中也一直占据核心地位。

    前揭两首七绝,与上述以领袖身份公开发表的鲁迅论一脉相承,但也有区别,即不以口语演讲和白话论文出之,而采用擅长的旧体诗词,更具形象的感性魅力与私人色彩,可视为对演讲、论文中的鲁迅论的一个补充。

    第一首起句,称赞鲁迅胆识博大,性格坚韧,与鲁迅逝世后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高度评价,先后映照;“铁石坚”一语,使人油然想起“骨头最硬”、“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两句考语。“刀光剑影”,当指1927年10月鲁迅移居上海直至1936年10月病逝为止所处的险恶政治环境。当时文网密布,缇骑四出,以至到了鲁迅所谓“风雨如磐”、“血沃中华”的地步。但鲁迅仍以笔名发表大量作品,以“壕堑战”的方式坚持杂文写作,使压制者防不胜防,而他的杂文也恰恰在这个时代达到高峰,并带动许多作者,从而使杂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足以和新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平分秋色的一种“古已有之”的文学样式。“任翔旋”者,此之谓也。

    这是从宏观角度肯定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坚持文化反抗的殊勋伟业,也是毛泽东之鲁迅论的一贯着眼点。

    三、四句目光收缩,用具体事例进一步阐释诗人毛泽东所理解的鲁迅精神的核心:与当时的反对党同调而抗争当局压制的政治化的文学。1931年2月7日,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二十余位革命志士,其中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系左联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鲁迅由此经历了继“三一八惨案”、“四一二政变”之后又一次巨大的精神刺激,但并未被击倒。痛定思痛,他将满腔悲愤化作千古奇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小诗”,指鲁迅收在该文中的一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