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赏析
暮色苍茫,乱云飞渡,劲松耸立。一幅照片,印证一种超逸的意境,反映一种百折不挠、登险以临胜的意志。
毛泽东为何对“劲松”、“乱云”、“险峰”着意描写?从其精神世界看,完全是一种借“题照”来抒意,展示自己的坚定精神追求。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工业、粮食、财贸及教育等问题。会议作出的《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指出:现在必须当机立断,该退的就坚决退下来,必须退够。在今后三年内,“必须以调整为中心”。9月5日,邓小平在会议上也作了坦诚的发言,他说:大跃进过了头,违反了客观规律。过了头的要退下来,退到这次调整的目标为止。三年初见效,七年大见效。退要退够,调整要抓重点。会上,也有一些人提出疑问:“三面红旗”还要不要打了,这样退下去?还有一些人对“反右倾”心有余悸,在会上不敢言退。毛泽东此刻的心情处于重重矛盾之中。他承认退是必要的,但不愿退得过多,更不愿退到原来的起点上去。在毛泽东看来,形势是严峻的,但并没有到完全“撤军”、调整三年的地步,况且,形势正在好转,前途是光明的。他怀疑,在极力主张退的人中,有没有被困难吓倒了的呢?故毛泽东在会上说:问题暴露出来了,将走向反面,现在是退到山谷了,形势到了今天,是一天天上升了。他还说,现在遭到了挫折和失败,碰了钉子,但碰得不够,还要碰。再搞两三年看看能不能搞出一套来。
会议期间,在休息之余,江青(即李进)为毛泽东拍摄了不少颇为精彩的照片,最著名的是毛泽东坐在藤椅上的那幅,题为“冷眼向洋望世界”。风景照“仙人洞”亦是江青的得意之作。在拍摄之前她与几位摄影家一起研究了照片的构思,并由摄影家们选好实拍地点,一俟景物和光照符合拍照的设想时,江青便到现场抢拍。九月九日重阳节,毛泽东以“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为题赋七绝一首。
江青所摄的仙人洞照片,实为从仙人洞远望西北方锦秀峰的景观,画面上方有蟾蜍石、古松枝、疏影作为点缀,左下方为锦绣峰白鹿升仙台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片空间则为黄昏时天幕上的阴暗云层。照片上并不见仙人洞,也不见险峰突兀。然而,毛泽东眼里看重的是挺拔的劲松、奇险的顶峰。这也许能表达他心中理想受到挫折的孤愤之情,宏伟抱负未能大展的压抑之感。毛泽东这种豪迈情怀,在这帧仙人洞风景照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这首诗,毛泽东留有两件手迹,其中一件将“乱云飞渡仍从容”句中的“飞渡”写作“飞度”。该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它一经发表,便广为传诵。但如果作者本人不解释,人们一般难以理解其中奥妙,尤其是“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这一联。这当然须从庐山仙人洞说起。作为庐山名胜之一的仙人洞,在牯岭之西的悬崖佛手岩下,洞高约二丈,深广各约三丈,可容百余人。传为唐代吕洞宾求仙学道处,故名。仙人洞旁有蟾蜍石凌空峭立,石侧刻有“纵览云飞”四字。石旁有宋代古松,苍劲奇秀。仙人洞、奇石、劲松、乱云,构成一派俊秀的景色。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似乎天性不怕乱。在诗意的想象中,从仙人洞蟾蜍石近处纵览飞云,他有从容舒缓的感觉,“乱云飞渡仍从容”即是这种感觉的描写。不过,这里“乱云”不是天上的云彩而寓有政治含义。诗人郭沫若后来曾请教毛泽东乱云所指为何,毛泽东答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从容,则是指飞渡的乱云。在准备出版《毛泽东诗词》英译本时,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