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赏析
七律《答友人》在毛泽东的全部诗词作品中,是别具风采与情韵的一首。它是友谊之歌,怀乡之曲,也是现实与理想的二重奏。
世界各民族大都看重友情,中国人似乎尤其珍重友情,所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抒写友情的篇什占了相当的比重,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古老的《礼记》中就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而“友情诗”最早的源头,大约可以上溯到《诗经·秦风·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解衣衣人,同仇敌忾。战士们从着衣到赴敌,都是患难与共,“袍泽”一词就成了后人表示战友情谊的代名词。《古诗十九首》中的《携手上河梁》,是我国古代送别诗中最早的作品之一。“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后人遂以“河梁”代称送别之地。在汉魏六朝的文人作品中,抒写友情的篇什逐渐增多。“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这是陶渊明的《答庞参军》。“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这是沈约的《别范安成》。及至唐宋以还,“友情诗”像其他主题的诗作一样,在中国古典诗苑中别开一枝而且流光溢彩。即以唐代而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梦李白二首》),等等,这些讴歌真情挚谊的动人篇章,千百年来都弹响了异代不同时的读者的心弦。从诗歌传统的角度看来,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友情诗传统的继承,同时更是创造性的发展。
湖南,是毛泽东的出生之地。他在这里度过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又投身和领导革命斗争,“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将青春献给了这一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个很重乡情与友情的普通人。因此,当他接到湖南友人赠给他的诗词,收到湖南友人送给他的斑竹,睹诗思人,见物怀乡,他当然不免要油然而兴故人之念与故园之思。这种属于他个人的也可以激起许多人共鸣通感的情怀,形之于笔墨,就成了七律《答友人》这一作品。在毛泽东诗词中,以“答友人”为题的只此一首,但抒写革命友谊的却还有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以及《蝶恋花·答李淑一》。从友朋之间的情谊着笔,升华到对整个革命事业的礼赞,这是三首诗词在艺术内蕴上的共同之处。但后二者都标明和答的对象,所以有关于所答对象的具体情事的描写;而前者则概称之曰“答友人”,而且所答的是湖南的友人。所以这首诗既切定湖南的风物和风情落笔,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洋溢着乡情与友情,但又不拘泥于个人之间的具体的情事,笔墨十分空灵和概括。如果说,《楚辞》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充满浪漫的激情、飞扬奇异的想象,描述了多彩多姿的神话传说,那么,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毛泽东,他的这一作品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友情诗的传统,也可以说遥承了楚文化包括《楚辞》的风华。
《答友人》的首联与颔联,写的是有关楚地的娥皇与女英的神话传说,但却一洗古代传说中那种哀怨悱恻的情调,展示的是一个神奇而瑰丽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世界。这,本来已是古代神话的现代观照、改造和重铸了。诗的颈联与尾联虽然也呈现出飞腾的幻想与强烈的夸张,更侧重的却是对现实的抒写和对未来的展望。这首诗写于1961年,正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由于天灾人祸而处于空前困难的时期。“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