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因为有人认为,关于人类的知识会颠覆国家。
关于人类的知识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会引发反抗。然而,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并没有通过调查和研究对人性造成亵渎,而是以扩展知识的方式促进了人类的自我实现时,反抗终将烟消云散。谁现在还认为星系图以及宇宙是由无数星球所组成的复杂理论会摧毁我们对于宇宙的向往?谁会选择禁止人体解剖时的医疗保健系统,并进而拒绝从社区中获得的现代医疗保徤呢?对于星球和人类身体的实证性态度并没有磨灭人性。更近的例子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体系为遗传学和生物学取得非凡的进步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我们更接近人类的本质及起源的同时,残余的反抗势力仍然存在。在美国,宗教鼓吹者继续施压,意欲在公立学校推行“神创论”教学;同时,调查显示,有很大比例的民众(在某些调查中,是大多数)并不接受“人类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这一科学事实(Lemr,2005)。进化生物学有着无数辉煌的科学成就记录,时至今日还是照样被公众所排斥。如此看来,心理学——这门志在将所有关于人类的固有信念都置于科学检验之下的新兴科学,时下还会引发人们对其正确性的否定,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为了理解什么是心理学,我们必须理解什么是科学。或许我们可以从“什么不是科学”入手。按这种方法,我们能摒弃大部分常见的错误观念。首先,科学并不是由内容来定义的。宇宙万物的任何方面对于一门科学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一场公平的游戏,当然也包括人类行为的所有方面。我们不能将宇宙万物分为“科学的”和“非科学的”两类。尽管历史上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试图将人类排除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但正如我们所见,它们均以失败告终。拒绝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来对待,可能代表了这一历史争论的余音。
科学也不能按照特定实验器材的使用来定义。试管、电脑、电子设备或研究者的白大褂都定义不了科学(即便这些成为衡量标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也是无懈可击的,因为所有大学的心理系都充斥着电脑、药剂和各种型号的电子设备)。这些都是科学的附属物而不是其本质特征。科学,是一种思考和观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
在本章的剩余部分,我们将讨论科学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2)产生公共知识;(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尽管我们将逐一检验每一条特征,但请记住这三条特征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更多有关科学的普遍特征的详细讨论,参见书后参考文献部分列出的Bronowski、aud、Medaopper、Raymo以及Sagan的著作。)
如果在任何辞典中查找“实证主义”,你会发现它的意思是“基于观察的实践”。科学家通过验证来找寻世界的规律。这个事实可能对你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这正是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科学态度传播的结果。在过去,它却不是显而易见的。回想一下不愿透过伽利略的望远镜看星空的人。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纯粹思考或诉诸权威。伽利略宣称看见了环绕木星的卫星。另一位学者,弗朗西丝科·西奇(Fran),试图驳倒伽利略,但不是通过观察,而是通过下面的一番话:
关键问题不在于以上论述多么愚蠢可笑,而在于它被视做可与真实观察抗衡的一种辩驳!今天我们嘲笑它是因为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三个世纪以来,业已证明力量的实证取向使我们强于可怜的西奇。要是没有经历这些实证主义的岁月,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都会点头同意并对他大加褒奖。的确,实证取向并不一定显而易见,这就是为何即使在一个科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我们也不得不经常强调它的原因。
但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