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我们建国之初就确立的方针。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了,经济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稳定,人心才能稳定,国家才能稳定。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农业更是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最重要的支撑点。就连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也从挫折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有钱可以买到粮食,却买不来一个扎扎实实的“农业基础”。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成为全党全国上下的共识。

    但是,如何稳定农业,如何加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除了需要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扶持措施与投入机制。很简单的道理,一双空手两条光腿是搞不好农业的。

    在这方面,一些国外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发达国家对农业财政补贴一般都在30%~40%之间,如日本每年为260亿美元,占48%。有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走过一段农业萎缩的弯路,但最后都不得不回过头来调整政策,主要是运用财政手段给农业以必要的支持。美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仅占4%,而政府却给予9%的财政补贴。德国农业税收约占全部收入的1.7%,而农业投资却占国家预算的7%。

    不仅发达国家重视对农业的投入,而且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也非常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采取一系列高补贴政策稳定与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

    韩国自1969年以来一直采取粮食高价收购、化肥低价销售政策,金融上还推行贴息计划,鼓励资金向农业部门流动,尽量保持粮食的基本自给。在乌拉圭回合达成协议以后,韩国也受到国际的压力。为减少财政和消费者负担,缓解国际上要求开放的压力,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以增加粮食的经营效益。从1994年起政府又设立了“转让经营基金”,拨款1600亿韩元(合2亿美元),支持把耕地转让给务农的子女或卖给50岁以下的农民以解决务农人员老化的问题。同时从1995年开始,改革教育制度,新设一个特别学制,以农业高中毕业生为对象,实施两三年技术教育,毕业后承认大专学历、免收学费和免服兵役,作为农民的接班人。

    印度是个有9.35亿人口的大国,并且也是74%的人口在农村,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70年代以来,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实施“绿色革命”,增加对农业投入(占总投入的24%),扩大灌溉面积(占耕地的45.3%),推广优良品种(覆盖率为70%),增加化学肥料(每公顷折纯量74公斤),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80-1988年,粮食总产量由原1.53亿吨增加到1.83亿吨;每公顷产量由1190公斤增加到1449公斤;人均产量由223公斤增加到230公斤。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产量尽管都低于中国水平,但由于印度牛奶消费水平高于中国,粮食直接消费水平却低于中国,做到了粮食低水平的基本自给,储备量占总产量的18.9%。

    在亚洲的越南,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经营权,同时实行低税政策,每公顷土地使用税为50公斤稻谷,只相当于产值的5%至6%。另外,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水利设施,农业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的28%;改革了政府强制性低价收购粮食的体制,实行市场自由交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政府保证农业科技事业单位的经费,创收部分用于奖励科技人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9年至1993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