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1998年4月27日到29日召开的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向与会代表提出了一个令人不敢相信但又不得不信的数据:自1992年4月1日以来,我国粮食系统平均每个月产生29.7亿元的窟窿,平均每天接近1个亿!

    对此,《财经》杂志有一个详细的披露:到1998年3月底,全国各地的粮食贷款余额——也就是尚未收回的贷款高达5431亿元;而查一查国家粮库的家底,粮食库存值加起来只有3291亿元——两者之间,整整亏空2140亿元!这意味着2140亿元之巨的资金或者被亏掉了,或者因挤占挪用甚至贪污腐败而去向不明!

    “要是不亏掉和不挤占这2000多亿元,该能办多少事!”朱镕基向参加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代表,发出深深的遗憾与痛心的感慨。

    2140亿元,占全国粮食收购贷款总额的39.4%,是我国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投入中西部地区的外资总量,为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损失的两倍;用这笔钱,可以盖100万个希望小学,可以建上万个工厂,甚至可以再修一个三峡工程;而如果将这笔钱分给全国粮食系统的职工,连续6年每人每月可分到近1000元……谁敢相信,日升日落就一天的时间,便有1个亿的资金化为乌有,粮食系统400多万职工6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2000多个亿的亏损窟窿,人们不禁要问,这2000多亿元钱哪里去了?

    为了查清这2140亿的准确下落,国务院决定动用审计之剑。在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和总理办公会上,朱镕基三次点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要审计牵头,财政等7个部门配合,清查审计1992年4月1日到1998年5月31日的粮食财务挂账和其他不合理占用粮油收购贷款情况,为下一步的粮改摸清家底。

    5月份开始,全国5万名审计人员厉兵秣马迅速上阵,审计署、财政部、监察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八部委组成的16个国务院检查组,分赴各地对粮食清查审计进行督察。“不斩楼兰终不还”,建国以来参与人数最多、审计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一次特大审计行动开始了!

    如此巨大的窟窿是怎样产生的呢?说起这庞大的财务挂账,财政部门有财政部门的说法,粮食系统有粮食系统的苦衷,以至现在到底是谁亏谁损,也成了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实际上,粮食系统不是一诞生就亏损的。从我们查阅的资料可以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粮食系统不仅没有亏损的,而且还略有盈利。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这一尴尬局面的呢?这里有一个演变过程。

    从1953年到1960年的8年里,据会计资料统计,粮食商业平均每年实现利润1.89亿元,加上粮油工业利润0.88亿元,利润总额2.77亿元。

    这8年,粮食企业能够做到对国家上缴一定的利润,从前面我们对粮食补贴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粮油销售价格高于收购价格,有合理的购销差价。

    从1961年到1978年18里,由于多次调高粮油统购价格,而统销价格没有相应调整,粮食购销价格逐渐拉平,个别品种倒挂;食用油购销价格普遍倒挂,企业经营由盈利变为亏损。这期间,粮油商品虽然还保留有一定的地区差价、原粮和成品粮差价以及品质差价,但远远不能弥补企业开支的商品流通费用,需要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这18年里,粮食商业经营平价粮油国家平均每年补贴24.06亿元,用粮油工业、运输企业和议价经营实现的利润2.55亿元抵顶后,国家净补贴21.51亿元。

    在此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