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出了毕生的精力,而他在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上,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但是,我们刚吃了几年饱饭,就开始了大手大脚。一个个白生生的馒头扔掉,我们开始无所谓,一碗碗白米饭倒掉,我们开始不痛心。

    《新疆日报》报道,乌鲁木齐市曾对餐桌上剩菜、剩饭、剩汤的“三剩”现象进行调查,发现一是数量多。受雇于新疆军区某部猪场的张士林,两年前隔一天到市区拉一次“三剩”,稀得照见人影,如今光是用笊篱捞出来的干货,一天两趟还拉不完。二是质量高,凡是餐桌上有的,诸如米饭、烤饼、鸡鸭鱼肉、海参等等,“三剩”桶里全都有。

    《经济参考报》披露:某大学食堂,只有300多人就餐,却养猪100头。有人从猪舍看到,这些“高贵的”猪不仅饱食终日,而且还“食有余”:里面放着12筐馒头,上百斤豆腐粉、江水面。

    有人写了这样一个笑话:三头被送入屠宰场的猪,大难临头全不知,还在一起唠吃经。农村来的猪回味似的咂咂嘴,憨厚地说:“现在日子好啊!大包干后,主人吃细粮,我吃粗粮。”来自公共食堂的猪则不屑一顾:“粗粮算啥?我天天吃大鱼大肉,吃了个动脉硬化。”颇有绅士风度的某市大饭店的猪在一边冷笑:“你吃啥?我吃山珍海味还喝茅台、人头马。”

    如果你知道人多地少的中国国情,如果你了解粮食产量与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缺口的中国“粮情”,你就会看了这个笑话笑不出来,而气起来。

    某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吃不完的馒头、米饭,顺手就往泔水桶里扔,似乎顺理成章。某位女生餐毕,洗碗时怕饭盒里的油污沾手,竟又去买了一两米饭,用来擦洗她的饭盒。她为这个“发明”而洋洋得意,四处推广。

    南方某市一家有几千人就餐的大企业,食堂在洗碗池旁边放着几个很大的泔水桶,每天桶内雪白的米饭与馒头等都在100公斤以上。但这仅是在食堂就餐的人员浪费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人端着饭盒边走边吃或端回宿舍楼去吃,吃剩的,如何顺手就如何扔,阴沟里、垃圾箱中、下水道里。一年下来,这个食堂至少浪费粮食7至8万公斤。

    北京钢铁学院团委主办的反浪费展览揭示:该校学生每天扔在垃圾桶和泔水桶里的馒头和米饭近200公斤,积累起来,一年浪费粮食7万多公斤,可供400人吃一年。

    这是一家电视台播放的一组镜头:一条通往厂区的大道上,上万名职工涌向厂内去上班。路中央躺着几个被人扔掉的白花花的大馒头,只见那一辆辆自行车从上面一道道辗过,一双双大腿从上面一次次踩过,可谁都熟视无睹。

    在家庭的小饭桌上,有多少被丢弃的残羹剩饭呢?官方有个数字:每年30亿公斤。

    笔者为此作了一换算,按12亿人口计算,全国每人每年的餐桌上浪费粮食2.5公斤,每个月0.2公斤,每天6.9克。

    大概任何人都不会相信,我们每人每天浪费的粮食只有用天平秤才称得出的6.9克,只有我们每天吃的盐那么多。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在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地区,也绝不止这个数目。大部分家庭都心中有数,每天我们倒掉了多少剩饭、多少剩菜。我们想,这也无须笔者再推测一个什么数值了。只是需要强调一点的是,12亿人,一人浪费一点,便是一笔多么大的数字。

    家庭小饭桌上的浪费,已使我们不敢统计一个确切的数值,而饭店、宾馆里的粮食浪费,则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走进大大小小的饭馆、餐厅、饭店、宾馆……在这里,浪费是一种体面,一种客气,一种自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酒不厌醇,量不厌大”是吃的原则。于是从普通的米饭、馒头,到燕窝、鱼翅、熊掌都会在一瞬间从餐桌扫进泔水桶。有人估计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