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国演义》中,张松欲献四川地图与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张松,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舌辩之士,他斥责张松,傲慢地声称曹丞相具有雄才,并出示曹操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以佐证。谁知张松博闻强记,将书接过看了一遍,便熟记于胸,而后大笑道:“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只好瞒足下耳!”杨修驳斥说:“丞相私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张松立即表示:“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纳闷:“莫非古人与我暗合?”竟令扯碎其书烧之,并让杨修领张松来见他。

    在这场交锋中,张松之所以能够打掉曹操、杨修的傲慢气焰而获胜,就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一种论辩技法——虚拟示意法。

    虚拟示意法,就是将本来没有的情况当作客观事实推出,并竭力让对手相信,从而战胜之的一种交际谈话技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包括虚拟和示意两个步骤,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但比较起来,虚拟较容易些——主导者就是自己,虚到什么程度,拟出何种样式,全凭自己;而示意则较困难——目的是要对手相信自己的虚拟,如对手不相信,虚拟则徒劳。可见,虚拟是前提,示意是关键。

    要成功地运用虚拟示意法,就需要巧妙地把握这两个方面,具体方法如下。

    惺惺作态,就是装模作样做给对手看的姿态。这种姿态要合情合理。也就是说,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虚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状况。因为人对是非的判断,靠的是知觉,而知觉的正确与否,依赖于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当对手的虚拟同自己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相吻合时,知觉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就对对手的虚拟予以认可。前例中,张松虚拟说“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操是一位统兵主帅,要写兵法书籍,难免对前人总结战争的经验有所借鉴。加上他的猜疑心本来就重,当然就会相信了。反过来,如果张松虚拟的是“此是江东孙权所作”,杨修、曹操的知觉,都不会产生认同。因为这与他们的实践与经验相差太大。

    在论辩中,作为对手,对方总是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对你所说的,本能地会产生怀疑。这就更需要在虚拟的合理上下些工夫。有时,不妨来一点儿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混沌局面。如张松口中的“无名氏”,不说具体,反而让你觉得莫测高深。这时,对手的知觉是:实亦实,虚亦实。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虚拟的全部内容,而落入圈套。

    说虚话技艺圆熟者经常使用“有几分真”的谎言来使人信以为真,蒙蔽性非常大。

    示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言语。同时,应当借助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对手对你的虚拟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的示意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自己的示意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手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其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比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孙刘联合抗曹,在劝说周瑜时,便虚拟出“曹操征伐江南,是为了得到二乔”之说。而为使周瑜深信不疑,他的示意就相当细致周密:先是将曹植《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锁殊”,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激起周瑜大怒后,又佯作惶恐之状,连称:“失口乱言,死罪,死罪!”待周瑜联合破曹之意已定之后,再故意劝其“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这样才巩固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示意是在操纵对手的知觉。虚拟一旦实施,摆在自己面前的任务是,既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