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应声虫,因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认为自己负有某种特别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通常为热忱的使命感所驱使,义无反顾地去面对各种挫折与困境。
但像我们这样的一般人,便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因为我们认为:假如有很多人反对,那么一定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对多数所压倒。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极大的怀疑。
还有人觉得: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一个留胡子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崇尚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罢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的属性,如“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工会的人”、“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被贴上了标签,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在为别人贴标签。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十分关心与重视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有一年,他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已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演说,内容大致如下:
无论你受到多大压力,就算它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具备独立的个性气质,你就会知道,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在短暂的时间内能使你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与此同时它也在时时干扰你平静的心灵。
在这场演讲结束时,达斯校长做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表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时,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也发表了一次演讲,内容如下: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在于,要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具有责任。这是我们之所以存活在这个世上的理由,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意义。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会出现混乱,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并从中追求快乐与幸福。
如果你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第七项原则是:
坚持自我本色。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