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盟兄陈其美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不高,离核心领导层也距之甚远。直到1922年,因陈炯明背叛革命,孙中山困守永丰舰,蒋介石得讯后立刻从上海飞奔到舰上与之共患难,事后还写了一本名为《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的小册子,以吹捧孙中山的形式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由此也成为了孙中山所倚重的极少数成员。

    蒋介石访俄回国后,正值国民党改组的“一大”会议在广州举行,但大会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24人、候补中央委员17人中都没有蒋介石的名字,而共产党人林伯渠、张国焘、瞿秋白等人却赫然在列。当时已经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筹备人的蒋介石在一气之下留书请辞,未及孙中山批准便“拂然而行”,直到两个月后才回到广州,正式接办黄埔军校的建校事宜。

    访问苏俄与出任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提升自己地位的重要契机,特别是孙中山制定“联俄”政策及苏俄顾问在广东革命政府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蒋介石更是其中最大的获益者(譬如苏俄援助的经费及武器的分配)。当时的蒋介石表现也很积极,他常在公开的演讲中大喊拥护“联俄”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等漂亮的口号,这也让苏方代表鲍罗廷及国民党左派人士大为赏识,并将之视为可以信任的人。

    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商谈统一大计,汪精卫、鲍罗廷也随同前往;次年3月,他们成为了孙中山去世后遗嘱的见证人。孙中山死后,继承其领袖地位呼声最高的是胡汉民、汪精卫及廖仲恺,但胡汉民的右派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的影响;汪精卫作为孙中山遗嘱的实际执行者,倒是很想继承孙中山的地位,但汪精卫是个优柔寡断的人,缺乏感召力,因而得不到太多的拥护;廖仲恺因为积极与苏俄专家合作,当时也是个炙手可热的候选人。除去以上三位,粤军将领许崇智及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则是排名其后的备补人选。

    但1925年后的事态发展却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首先是第一次东征的大获全胜,这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出名的蒋介石一下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接着,蒋介石又回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其掌握的“校军”规模也由此大大扩充,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

    胜利之余,广东革命政府由大元帅制的军政府改组成委员制的国民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原为军政府“代帅”、被认为是孙中山第一号继承人的胡汉民在这次改组中却未能顺理成章地成为国民政府主席,而仅仅担任了外交部长;汪精卫则在鲍罗廷的暗中策划下当上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党内第一号人物。

    被视为军事专才的蒋介石在这次改组中也没有太大的收获,他未能进入国民政府委员会而仅被选为军事委员会中的八个委员之一。不过,广东革命政府随后对各军队进行了改编,蒋介石所掌握的“校军”及一部分粤军被编为第一军,名列各军之首(依次为谭延闿的第二军、朱培德的第三军、李济深的第四军、李福林的第五军、程潜的第六军,两广统一后,李宗仁部被编为第七军)。除了担任第一军军长之职外,蒋介石还担任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广州卫戍司令、长洲要塞司令等职。不过,这些职务都是军职,蒋介石当时尚未能在党政方面立足。

    1925年8月发生了一件大事,顿时令广东政局风云突变,这就是“廖仲恺遇刺案”。廖仲恺于1877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华侨家庭,1902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廖仲恺曾担任过同盟会外务部干事并做过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在“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期间,廖仲恺成为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

    廖仲恺祖籍广东,与孙中山为同乡,其身材不高、脸庞消瘦,外表因多年的奔波劳累而显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