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一口拒绝,并表示从此后在家耕读,不问世事。
王士珍虽为军人,但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非常信奉,这在北洋系的那些赳赳武夫中是很难得的。在平时,王士珍就一向沉默寡言,思维缜密,他说话不多且语速很慢,跟他谈话得有耐性。从他的外表上看,王士珍一点都不像军人,因为他平时打扮都是长袍马褂、头戴小帽,活脱脱一个乡村老学究。而且,他也不喜欢和军人打交道,倒是与文人过往甚密,如清末翰林陈梅生、进士尚秉和等人都是他的文友。
王士珍的隐居生活并不算长,因为袁世凯急需他来平衡另一位大将段祺瑞的势力。在镇压了“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派出长子袁克定去请王士珍出山,并下了死命令,不把王士珍请来,自己也不要回来了。在袁克定的软磨硬泡、连哄带骗下,王士珍只得答应去北京一趟,看看老朋友。但是,等王士珍一到京城,袁世凯就任命他为陆海军统率处办事员,实质上是仍旧希望他担任军务。无可奈何之下,王士珍只好再做冯妇,继续辅佐袁世凯。唯独有一点,那就是他脑后的小辫子却始终保留着,有人劝他剪去算了,王士珍正色道:“三年之制尚没有满!”直到1915年,王士珍才忍痛剪去了那条宝贝辫子。
在袁世凯称帝图谋暴露后,段祺瑞因为反对帝制而被免去陆军总长一职,由王士珍接任。王士珍心里虽然不悦,但仍旧照常上班,以维护袁世凯的威信。等到袁世凯死后,王士珍仍旧充任陆军总长,在总理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闹翻跑到天津之后,王士珍又被黎元洪任命为京畿警备总司令。
1917年张勋复辟期间,王士珍倒很是兴奋了一下。当时将张勋的辫子兵放进京城的,便是时任陆军总长的王士珍亲自下的命令。有人说他是受到了张勋的挟制,其实他是无可无不可,因为,像他这样接受过传统教育并且在清朝末年受恩于朝廷的人来说,对前清还是有一定感情的。从信念和感情上来说,王士珍和张勋颇有共同语言,因此,他不但随同张勋一起入宫朝拜,还积极参与了其他事务。而在张勋拟定的六个“议政大臣”中,也给王士珍留了一个好位置;另外,张勋还任命他为参谋部大臣,以资重用,而他的学生张敬尧也被任命为长江水师提督。
说起张敬尧,他当时是第七师的师长,部队驻扎在洛阳,张勋复辟后,王士珍立刻打电话给他,并让他带兵前来增援张勋。张敬尧得令后,随后便亲率一个旅进京,其中一个团驻永定门,另一个团驻丰台。在王士珍的引荐下,张敬尧分别拜见了张勋和醇亲王载沣,载沣还送给他一套朝服,以便他去皇宫中参拜小皇帝溥仪。
关于这套朝服,张敬尧还闹出一个大笑话,因为载沣送的裤子太长而靴子太小,匆忙间来不及修补,张敬尧第二天只好上身穿着朝服、下身仍旧着军裤、军靴入宫朝拜,模样不伦不类,一时传为笑谈。好在段祺瑞宣布讨逆后,王士珍见情况不妙,赶紧通知张敬尧立刻只身离去,张敬尧得信后,立刻通知副官带队返回,自己则悄悄地先行返回了洛阳驻地,以免事后被追究。
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京城中有个“两国忠臣”的笑话,说有两个大佬,一面依附清室,一面又通款中国军队;在朝见宣统的时候身着袍褂靴帽,而等天津方面派人来接洽的时候,则换成民国的大礼服,好比是戏子登台演出,演一出,换身衣服,不亦乐乎。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大佬说:“我等不忍心看到京城糜烂,所以不得不牺牲个人之名节,奔驰于两者之间,以期和平解决罢了。”有人取笑说:“二位真不愧是两国忠臣啊!”某大佬便忸怩说:“我非两国忠臣,乃两方面和事佬也。”
这两位“两国忠臣”,其中一位便是王士珍(另一位是步军统领江朝宗)。但在张勋复辟失败后,王士珍等人不但附逆无罪,反而因“维持北京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