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强敌,不如迫使敌人分散兵力以后再打,迎击敌人的正面攻势,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一方,伺机消灭敌人。
对敌作战同治水,对来势凶猛的敌人,要避开它的正面冲击,像治洪水般因势利导,使其疏散成为分流;对弱小的敌人,要像筑坝堵流一样,一举围歼,所以当齐国去营救赵国时,孙子对田忌说:“要解开纠结杂乱的绳索,不能用拳头去打;要阻止打架,不能自己参加进去动拳头,攻击敌人的要害和虚部位,使彼方受到形势的阻碍和限制,不能继续进行其军事行动,战事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这一计的核心内容是: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虚弱部位来间接地牵制敌人,以达到最后的目的。
这一计的形成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战例有关《史记》中有较详尽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被分成了许多小国,这些小国经常刀兵相见,公元前354年,魏国对赵国发动了战争,并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便向齐国求救,为解赵国之危,齐国招募了一支8万人的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以援救赵国,这场子仗刻怎么个打法呢?
田忌试图率领军队直奔赵国,魏军决一死战,这种打法孙膑坚决反对,他说:“若要解开一个绳结,就不能用蛮力强拉硬扯;要分开决斗的冤家,不能自己也卷进去,要解除重围攻,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敌军人多势众的地方,攻其防守空虚的地方。魏国的全部精锐部队都去攻打赵国,国内已无重兵防守,因而我们应该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样,魏国就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立刻返回救援本土。”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齐军攻打魏国的消息马上传开了,魏军得到此消息,慌忙从赵国退兵,急速赶回魏国,此时齐迅速从魏国撤出,在魏军回国的必经这地桂陵一带布下了埋伏,作好了作战的准备,从而给长途跋涉、筋疲力尽的魏军突如其来的打击,魏军惨败,赵国因此而解围。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避开对手的长处,以攻击对方弱点的计策更是屡见不鲜。
景阳摧盟显神通
战国时期,齐、韩、魏三国联合起来攻打燕国,燕国眼看危在旦夕,便派太子以楚国救援。楚王与燕王交好,立即以景阳为将,率兵以解燕国之围。
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杀上前钱,同三国联军对阵固然可起到支援燕国的作用,但楚国的军队并不十分强大,贸然向三国联军发起进攻,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
聪明的景阳没有直接发兵救燕,而是选择了三国军队中最为强大,而后防最国空虚的魏国作为敌手,用一支精干的轻骑军偷袭魏国的雍丘,结果很轻松地便取得了胜利。
景阳率军开始攻城后,魏国国内的民众开始混乱,前线将士的十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攻燕的作战中,魏军思乡心切,作战也不如往常那样积极勇敢了,这就间接地支援了燕国。
攻占雍丘后,楚王十分高兴,准备重赏为他开疆拓地将领,然而景阳地坚持要将雍丘作为礼物送给宋王,楚王十分恼怒,派人前去质问景阳。
景阳回答说:“本来我们此次发兵的目的地,是去救助燕国,解燕国之围的,怎么可以为了区区一座小城而使亡国的危险降临到楚国的头上呢?”
景阳不急不躁地答:“表面看来,我们攻占了雍丘后,一方面援助了燕国的正面战场,一方面多占了一座城市,可谓一举两得,可如果这样做,祸事也就要临头了,楚国虽然兵强马壮,国力殷实,但与齐、韩、魏三国联军相比,实力还是处于下风,魏国见楚国乘机夺去一座城市,必不甘心,肯定回师声讨,如到那时,燕国战乱刚息,必不能有援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