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自以为军事防备极其周密时,其斗志就容易松懈,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就不容易引起怀疑,阴晦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互相排斥,相反,它往往深藏在张扬暴露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交互的为用的原则。
阴谋要想获得大的成效,就不能在阴暗偏僻的地方施用,半夜偷东西,在僻静的小巷杀人,不是谋士所应做的事情。比如,隋朝开皇九年,隋大举进攻陈国。作战前,隋将贺若弼下令:所有沿江守备部队,每次调防,都要在历阳集中,插上很多旗帜,在野外搭建很多帐篷。陈国以为隋军要来进犯,便马上集结国内全部兵力进行防御,事后才知道是隋军的守备队调防,于是又把部队调了回去以后陈国对隋军的做法习以为常,也就不防备了。等到贺若弼率领大军渡过长江,陈国人甚至还没有察觉,隋军便顺利地袭击并占领了南徐州。
在中国的文字中,有的字歧义特别多,比如这一计中的“天”和“海”瞒天过海,自然是瞒天下众人的眼睛,来达到宏伟的目标,但当初的本意是欺瞒皇帝,使其安全过海,皇帝也可称天子。
本计计语用计典故出自唐代。
太宗御贺亲征,统兵30万,欲取高丽,及到海边,只见大水漫漫。远望高丽,隔海千里,30万大军如何渡过这汪洋?此时,太宗后悔没有听从那些谋士的劝告,不该发动这场战争,他马上召集各路将领商议渡海之策,等问到张士贵,张回禀说,要想一想再答复,于是众臣散去。
回到寨中,张士贵派人请薛仁贵商议此事,薛仁贵思索片刻后说:“皇上不过担心大海阻隔,难征高丽,我用一计,保管它千里海水,来日踪迹全无,让太宗和士兵安稳过海,如履平地,您看如何?”张士贵闻听惊喜异常。
数日后,一老人求见皇上,欲为大军提供军粮,太宗大喜,传见。后太宗随老人至海边,进入一间屋子,室内华丽典雅,帐幕锦绣,太宗心情极佳,与众官员共品美酒,忽闻屋外波声如雷,桌上怀盏摇滑,不由心生疑惑,令人拉开帷帐,只见外面海浪滔滔,茫无际涯,太宗大惊,张士贵答:“陛下与30万大军正飘摇过海,前往高丽。”
这就是瞒天过海一计的来源。它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在古往今来的战争和政治权术中,瞒天过海之计是使用得最多的。因为,敌对双方为了打败敌手,总要尽可能地掩饰自已的真实意图,而把假像暴露给对方,用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古代战争中,这样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楚汉争霸时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举;从汉中突然杀入中原,使得项羽的军队毫无防备,连遭败绩,由此才能开继汉朝三百多年的伟业。三国演义中将干盗书,庞统巧献连环图,其实都是瞒天过海之计。结果使得曹操83万大军被赤壁大火烧得溃不成军。现代战争中,这一计策应用得更为广泛: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使得日本在一个暑期内基本控制了亚洲的制海权。希特勒率领的德国铁甲大军突然袭击苏联,更是瞒天过海的典型战例。须知当时苏德友好条约尚未解除,斯大林亦万万没有料到希特勒会在对英伦三岛久攻不下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地进攻苏联。
政治上的范例就更为多见,林彪为了实现其篡夺党的最高领导权的野心,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把自己装扮成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最虔诚的崇拜者,最忠实的捍卫者,他不仅骗过了毛泽东,也骗取了亿万人民的信任,并且被写进了党章,成为补法律所认可的接班人,一旦条件成熟,他居然要动用飞机和坦克暗杀最高领袖,虽然他的阴谋未能得逞,最后落了个仓皇出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的可耻下场,但这次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