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自外於民間起兵。太平天國就可見得是士與民間起兵無緣。曾國藩這邊的又只有第二、三等之士,雖然平了亂,也缺乏創造性。
欲知當年事,只須看當年的文學。
自宋末至於元明清是士的文學固陋已極,但民的文學一直到清末依然好精神,如平劇,說書說白蛇傳,說秋香三笑,小調唱孟姜女,閑書看三國演義,說唐,精忠岳傳,征東征西。士的文學固陋,是反映國之政治已失風光,而民的文學的好精神則見證了中國的民族尚一直是旺盛的,所以有從反元朝的民間起兵,到反清朝的民間起兵,但是可惜了幾次都是當時之士不夠來領導。
※今日何日兮
辛亥起義當初,志士遠溯黃帝紀年,纔是士的第一次覺醒,他們對世界的新形勢與新知識開了眼界。且自從孫先生,這般人又有了士的文章。孫先生上書李鴻章,使人想起西漢賈誼的陳時事疏,三民主義原稿與建國大綱更是直接從周禮而來。鄒容的「革命軍」文氣似楚辭。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有王安石蘇軾的明快。可是言文學者多不及之,以為中國近代文學要從五四時代的文藝作品算起,這是把文學看得太單薄了。「山河歲月」與「革命要詩與學問」就是繼承漢魏的、與孫先生一派的文章,用五四的新文體,而把五四的文學來打開了。
五四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革命,但是五四犯有三個錯誤:一、否定禮教。二、否定士。三、把文學作為藝術的一種。
把文學當作藝術的一種是把文學看小了,這我在前文已有說過。這裏只說禮教這樣東西,就是肯定即妄,宋儒妄到女人不可出門一步。但是五四把禮教來否定了,這又人的情意漂失了。禮教只可有更革,但史上每換朝代,頂多亦只是改了正朔與服色,沒有改到祭祀與賓主倫常間之禮的。禮儀是中國人情意的表現形式,五四在原則上把禮教來打倒了,至少在文學上寫中國人的情意沒有了形式,以至小說裏用了西洋人的情意與動作的形式來描寫中國人,這樣,文章先就不美了。
五四的文化人又否定士,是因為西洋無士。士是先知先覺者,布衣疏食,而志在於天下,與民主的個人主義立場不合。魯迅一代的前進文人,寧願他們的兒子做個電氣工人。如日本的教師組合,都當自己是勞動者,不知有士之貴。但我還是喜歡世間有貴人。古代希臘是哲學家最尊,日本則歌人最尊,但都不如中國的士好。
中國的讀書人是士。士因自己是貴人,所以他知道世上有尊貴的人與尊貴的物。我曾見一處事務室的職員是好女子,後來聽說她嫁給汽車司機,很替她覺得不配以的。「擊壤歌」裏的小蝦說自己絕對不會愛商人,這使我讀了很高興。蘇軾題虢國夫人郊遊詩有「座中八姨真貴人,走馬來看不動塵」。我也有詩贈日本陶人上田桓次,他家住京都郊盞山,於此燒窯,詩曰:
西京無復舊公卿隴畝尚棲真貴人
盞山若問世消息佛火仙燄劫初成
文章是寫的絕對與永恆,這只有作者是士纔能。這是從古老的周禮裏王官與王民的貴氣,然而這纔真的是新鮮東西。
辛亥起義原是士的復醒,與民間起兵結合,但是士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隨即陷於思想上的大迷惑。他們對於舊是不讀古書,對於新又不看看今世紀西洋在物理學上與天文學上的新發見,更不看看西南亞細亞的古文明的地下發掘,也不對孫先生的思想求了解,而說要科學與民主。他們自外於中國的歷史的現實,亦於世界的歷史的現實無知,他們不知自己是站在什麼地方,他們於民疏隔了。辛亥之後,民間起兵繼續一浪推一浪,而士對之失了領導力。是這樣,纔被中共所乘,淪陷了大陸的。
今時人心的主題是反共光復大陸,於此我明白揭出了大自然的五基本法則與文明的造形的原理,依之以建設中國的、同時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