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五口,终于坐上汽车出发了——天气是晴朗的,柏油大路两旁的钻天杨,在灿烂的阳光下,树身下半段涂着白灰,上面是抹上绿油似的发亮的密叶,一眼望去,这道长长白色栅栏支着的一大片绿纱屏障,一直引到天边。清晨的凉风,从车窗外吹了进来,把这一家人的快乐心情,吹得更加浮动!
父亲坐在司机旁边。他是比较安静的,但也时时被后座的纷纭的笑语,引得微笑起来。
哥哥和妹妹最淘气,最爱说的,从一上车起,就没有停过嘴,姐姐平常算是严肃一些,这一天也没少说话。母亲听着、说着,看看前面和身旁的人,心里感到有一种描写不出的幸福的满足。
这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妹妹,无论从那一方面看,都不能说是“孩子”,他们都是二十几岁的人了。他们都在工作着,工作的地点相离得还不近。四五年之中,一家团聚的机会,还没有过一次!还在今年春天,他们知道在夏天可以想法子把假期凑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以密集的通信网,反复地磋商一起歇夏的日期和地点。但是为了假期的参差,消夏地点的“客满”,直等到三个人前后都到了家,才迅速地决定在中伏——最热的时期,到离家最近的香山饭店去住上一个星期。这三个人在准备的时期中,忙乱得像到南极去作几年的探险一样,鸡飞狗叫,仿佛连屋子也在旋转。
母亲的爱怜的眼光,看着在她眼前晃过来掠过去的孩子们,不相信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会像别人所说的那样严肃认真,也不相信他们就是常常在通讯里和自己严肃认真地讨论许多重大问题的青年。他们的谈笑,甚至于脸上的表情,都突然地回到十九年前的童年时代,他们和从前一样地“吵架”,互相嘲笑,互相干扰……这一切,和他们和身量和岁数,一点都不相称。
开始收拾行装的时候,母亲说:“日期很短,香山饭店一切都全,除了换洗的衣服,别的都少带吧,书更是一本也别带!”这句话是针对着父亲和姐姐说的,因为他们父女俩是有名的“书不离人,人不离书”。但是,当集中装箱的时候,发现“衣服”不少,像游泳衣、遮阳的帽子,爬山鞋……据说都是不可少的,“游玩的时候不用,什么时候用呢?”最出母亲意外的,是书也不少!父亲说:“你总说我平常除了本行书之外,别的一概不看,现在我奉命不带本行书了,难道还不让我看看你一直给我介绍的几本小说?”儿子和女儿们也都理直气壮地拿过自己所认为必须在休息时间、适宜于在休息时阅读的大大小小的书,“不抓紧休息的时间看,什么时间看呢?”于是“衣服”和书籍装满了两个大手提箱。最后,母亲也偷偷地塞进一大搭子的信封、信纸。她欠的信债太多了,也许在别人出去游玩的时候,她可以把信债还一还吧。最后的最后,母亲忽然想起,伏天的大雨,是说下就下的,从饭店的房间走到餐厅,是要经过一段山路的,雨鞋必不可少。她匆匆忙忙地把五双雨鞋收集了来,一大堆地都装进一个大网兜里。
从下雨,母亲又想起父亲很容易招凉,他常用的“羚翘解毒丸”是必不可少的。妹妹说:“妈妈,您的头痛丸也别忘了带呀!”于是种种的药品又装了一匣。
孩子们又说:“我们爬山或游泳回来,肚子一定会饿的了不得,糖果和饼干一定要带一些。”母亲着急地说:“饭店的小卖部里难道没有这些东西?”说来说去,到底把家里现有的一些“剩余物资”装了一口袋。孩子们趁乱,又把两副旧纸牌,也塞进装衣服的箱子里。
一直到出租汽车到了门口,这零星的“添置”,才开始停止。当大家喧笑着把“行李”提到车上的时候,司机也被这狂欢的气氛所感染,笑说:“你们是搬家呀?”孩子们又大笑了起来。
急速的沙沙轮声,穿过这一条宽大整洁的林荫大道,大道转折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