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11)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引了进来,这又以天津最为突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天津还只有一家拥有5000锭的小型纱厂,到1918年前后竟冒出6家纱厂,投资总额达到199万元,纱锭总数22.3万枚,成为当时中国棉纺织工业的第二大中心。

    而细研天津纱厂的资本结构则非常之有趣,以规模最大的四家纱厂华新、恒源、裕元和裕大为例,其25个大股东竟有23个是民国政府的重量级要员,其中,有三个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徐世昌和曹琨,两个政府总理段祺瑞和龚心湛,五个内阁总长和次长鲍贵卿、曹汝霖、王克敏、王楫唐和徐世章,四个省长或省督军张作霖、陈光远、倪嗣冲和田中玉,其余不是部长就是次长。这些人以官僚或军阀之身,组成一群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投注实业,攫取暴利,实在已难分公私。这些纱厂在经济高涨期当然顺风顺水,成长迅猛,而到了经济危机关口却毫无竞争力,到30年代初,四大纱厂已有三家落入日本商人之手。

    除了棉纱之外,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在战争中需求大增,以有色金属钨为例,1913年每磅价格为7.42美元,到1916年就涨到25.33美元,用于军备的皮革、羊毛、面粉以及英国军人大量消费的红茶等等,都是战时紧俏品,中国成了原料的大供应商。还有一个有利的事情是,战争加速了各国的货币铸造量,白银需求大增,在1914年,每一盎司白银为0.56美元,到1919年就上升到了1.12美元,作为一个传统的“白银帝国”,中国因此大受其利,据美国商业部的一份报告,1917年的7000万中国银元就足够偿付上一年所要付的一亿元债款,这大大增强了中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

    在大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各种企业立法工作也得到了推进。

    1913年10月到1915年12月期间,张謇担任袁世凯政府的农商部总长,在他的主导下,中央政府推出了商业注册和公司注册规则,颁布了《合股企业法》,这个法律比清政府的《公司律》有了更细致的规范,他还计划使度量衡制标准化。1914年2月,在他和梁士诒等人推动下,铸造了民国统一的银币,这是中国走向币制统一的第一步,这款银元采用的是袁世凯的大人头,因此被民间称为是“袁大头”。由于铸造质量好、含银量较高,“袁大头”在1949年之前一直是最受欢迎的硬通货币,甚至到了遥远的1978年前后,东南沿海的渔民仍然在用它跟境外走私集团交换紧俏的手表、牛仔裤和双喇叭收音机。

    开始于1914年的这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将一直持续到1924年(也有学者认为持续到了1926年)。与上一轮的洋务运动时期相比,它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洋务运动是一次自上而下、由处于衰落期的清政府发动的,它的主角是洋务派大臣以及附庸于他们的官商,其工业化的特点是对军事工业的关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国营资本为主力,创办大型企业为主轴,到后期则把重点投注到铁路、矿务和钢铁等资源性领域。洋务运动奠定了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基础。

    这一轮工业化则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在这期间,中国完成了轻工业的布局。其中,上海是纺织、食品和机械制造的中心,在1912年到1924年,上海地区出现了202家机器工厂,主要是生产针织机、小型车床和马达、农产品加工设备等等,广东地区则是烟草、造纸和火柴工业的集散地。

    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进口替代型”,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