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九天 加拿大,史密斯堡

    位于西北地区的史密斯堡是一个拥有2,000人的繁华小镇,大多数是农民和牧场主,还有少数是商人。这里的气候很难挨,冬季漫长而又寒冷。这个小镇是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的活生生的例证。

    威廉·曼是适者之一,他生存了下来。他生于密歇根。30岁出头时,他钓鱼路过史密斯堡,就决定了这个地方需要开设一家银行。于是,他抓住了这个机会。这儿另外只有一家银行。威廉·曼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把竞争者挤了出去。他办起银行来有章有法。数字就是他的上帝。他总是留心让数字变得对他有利。他最喜欢的故事是一个笑话,讲一个人请银行家借给他一笔款子,让他的儿子能马上动手术,救他儿子的命。当他说自己没有担保人时,银行家让他滚出去。

    “我会走的,”他说,“但我想对你说,我活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像你这样铁石心肠的人。”

    “等一下,”银行家说,“我给你提个公平建议。我有一只眼是玻璃做的,如果你能告诉我是哪一只,我就给你贷款。”

    那人想都没想就说:“左眼。”

    银行家诧异地说:“没人知道是哪一只,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

    那人说:“这个很容易,我想我在你的左眼里看到了一点同情之光,所以我知道那准是你的玻璃眼珠。”

    对威廉·曼来说,这是个会做生意的商人的故事。如果有同情心,你就做不了生意。你得看到做生意的根本点。当加拿大和美国的银行摇摇欲坠时,威廉·曼的银行却越来越红火。他的哲学很简单。不给新建企业贷款,不做股票投资,不向急需给孩子动手术的邻里贷款。

    曼对瑞士银行制度有一种近乎敬畏的崇拜。苏黎世的金融家是银行中的佼佼者。因此有一天,威廉·曼决定去瑞士与那儿的银行家谈谈,看看他是否缺少些什么,反正,这能帮他从每块加元中再多挤出几分钱来。他受到了礼貌的接待,但他没有学到任何新东西。他自己的金融经营方式倒是令人钦佩的,瑞士的银行家们都毫不犹豫地把这一点告诉了他。

    曼准备上路回家的那天,决定去阿尔卑斯山游览一番。他觉得玩得并不带劲。那儿的景色是够美的,可是史密斯堡的风景并不逊色多少。一个得克萨斯来的游客竟然斗胆劝自己给他那个濒于破产的牧场贷款,他当面嘲笑了那个得克萨斯人一通。旅游途中最有趣的是目睹了那个叫“飞碟”的玩意儿的坠毁。曼当时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他认为肯定是瑞士政府玩的花招,用来招揽游客的。他在迪斯尼东园看到过类似的东西,看上去好像是真的,实际上是假的。那是瑞士人的玻璃眼珠,他心里挖苦道。

    威廉·曼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

    这个银行家每天的分分秒秒都是周密地安排好的,当他的秘书进来说有个陌生人要见他时,他的第一个直觉就是把那人打发走。“他要干什么?”

    “他说要采访你。他在写一篇有关银行家的文章。”

    这就完全是两码事了。适当地出头露面一下对生意有益无害。威廉·曼整了整外衣,抹了抹头发说道:“带他进来。”

    来访的是个美国人。他穿戴得体,这表明他在某一家比较好的杂志社或是报社供职。

    “曼先生吗?”

    “是的。”

    “我是罗伯特·贝拉米。”

    “秘书告诉我,你想写一篇关于我的文章。”

    “嗯,不完全是写你的,”罗伯特说,“但你无疑会在其中占据显著的位置,我的报社……”

    “哪家报社?”

    “《华尔街日报》。”

    啊,好极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