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领导先入为主地倾听,往往会扭曲说话者的本意,忽视或拒绝与自己不符的意见,这种做法实为不利。因为这种领导不是从谈话者的立场出发来分析对方的讲话,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框框来听取对方的谈话。其结果往往是听到的信息变形地反映到自己的脑中,导致领导接受的信息不准确、判断失误,从而造成行为选择上的失误。所以必须克服先入为主的倾听做法,将讲话者的意思听全、听透。

    5.不要轻视对方

    人们在轻视他人时,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行为上。比如,对别人的存在不屑一顾,或对对方的谈话充耳不闻等等。在谈话中,这种轻视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这不仅表现了领导的狭隘,更重要的是难以从别人的话中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轻视对方还可招致别人的敌意,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所谓说话有分寸,就是说话适时、适情、适势、适机,一切以适度、恰当为原则。言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秉性、修养。领导说话分寸拿捏得好,给周围的人感觉就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因此,领导者讲话是否有分寸是十分重要的,应做到三思而后言。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但对于领导来说,说话的尺度和分寸却是奠定形象的基础!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掠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他应当排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

    “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材实料,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他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然而,言之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做“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领导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1.不要谈及他人的隐私

    涉及别人隐私的话题不要轻易接触,这里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2.不要谈论有争议性的话题

    除非很清楚对方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