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提高管理效能最根本的办法是领导者要做领导者的事。乍听起来,这好像是不言自明的事,其实却不然。实践表明,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许多领导者常常“不务正业”,专做下属该做的事。这样一来,尽管他“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得焦头烂额,但效率却很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向下属授权。一些领导者之所以成天忙忙碌碌却又忙不到点子上,其原因就是抓权太多。这些领导一方面抱怨事情干不过来,另一方面又事无巨细,什么事都要亲自管。当下属把矛盾上交时,他仍亲自去处理那些本应由下属处理的问题,陷在事务圈子里不能自拔。这种包揽各种权力于一身、唱“独角戏”的做法,与现代领导的工作方式是毫无共同之处的。天津市有个着名的企业改革家就提出“分权而治,分级管理”,他平时只抓九个人,即四位副厂长、两位顾问,加上计划经营、质量管理两位科长和一位办公室主任。这些人再把权力一层一层地分下去,工作起来效率很高。过去一上班,办公室里就挤满了人,晚上又找到家里请示工作,商量问题。现在厂长办公室清静了,厂长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筹划长远建设和抓改革上,只用少量的精力处理日常事务。晚上家里有了看书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可以不断汲取新知识,获得旺盛的精力。

    其次,要尽量排除不必要的工作。领导者除了不要插手别人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外,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还应在通常属于自己的工作中再作精简,也就是说只做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而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则应尽量排除,少做无效劳动。例如:汇报工作或作报告时,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去背诵,以显示自己的记忆力,要减少头脑的储存负担,提高头脑的处理功能;有些报告在会前发给大家,不必在会上宣读,会上只对报告进行讨论;打电话能办的事就不写信,便条可以解决的就不写长信;应该由下级提出的办法便让下级准备,不替下级思考问题;办事前做好准备,搞好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扯皮和误工,等等。

    对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也要综合起来考虑,哪些先办,哪些后办;哪些要重点抓,哪些只要过问一下就可以了;哪些事要专门去办,哪些事可以合起来办;哪些事用完整时间办,哪些事可以用零碎时间办;哪些事必须按规定程序办,哪些事可以用简便易行的办法办,等等。美国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伯纳姆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管理专家。他在其名着《提高生产率》中提出,领导者在处理任何工作前,首先要问自己,这件事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能不能用更简便的东西代替?这样一来,工作头绪就大大减少了,时间就节省了,效率就提高了,主动权也就操在自己的手里,不至于总让人家牵着鼻子走。

    再次,要善于自我约束。自我约束主要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要求领导者不直接干预下一级领导者的工作。三国时期杨颐就主张“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南宋思想家陈亮也主张,对下属既然“与其位”,就应“勿夺其职”,领导者要学会“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不要抢下级的活干。因为那样既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又挫伤了下级的积极性,打乱他们的工作部署,造成依赖、埋怨或对抗情绪,使他们没有主见和责任感,实在是费力不讨好。

    自我约束的另一个意思是要抓大事。领导者要不为那些琐碎的小事而浪费过多的精力。

    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把自己约束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不干预下一层次的事。当然各部门各岗位之间、上下级之间要互相帮助,密切协作,但是第一位的,应当先把自己的分内事干好。如果把自己的事放下不管,却去干别人的工作,这与现代的专业化分工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