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权力与威信之间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它们又是截然不同的。无权的人同样可以有威信,而有权的人却未必拥有。领导人希望自己的权力给他带来威信,然而权力不等于威信,领导者如果明白这一点将会给自己及别人带来很大的好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让我们来看看有权威的人是怎么产生的。1955年12月1日,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在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一位名叫罗莎·帕克的美国黑人妇女拒绝服从一位汽车司机要她离开座位到公共汽车尾部就坐的命令,这个命令符合当时盛行的公共汽车种族隔离法令。由于冒犯了蒙哥马利市的种族隔离法令帕克太太遭到拘捕。

    这件事引起了当地浸礼会教堂一位牧师——马丁·路德·金的注意,他认为这种情况可以而且必须得以纠正。随之,他在蒙哥马利市号召开展联合抵制乘坐公共汽车的群众运动,以非暴力的群众运动形式反对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马丁·路德·金也因为在为期382天的蒙哥马利市抵制乘坐公共汽车运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而受到当地广大黑人群众的拥护,这也使他以民主权力运动领导者的形象成为全国瞩目的人物。

    马丁·路德·金在没有人授予他职务,自己也没有特意去追求权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仍然可以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呢?罗伯特·塔克在他的着作《政治领导论》中称这种人为“非委任领袖”。

    “非委任领袖”不拥有职务权力,但他们仍然可以成为政治领袖领导他人。他人愿意也乐于接受他们的领导乃是受“非委任领袖”的个人权威所影响。

    罗伯特·塔克还认为“非委任领袖”能否最大程度地施展领导才能是以政治自由为条件的。因为政治自由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以便公开提出他们对局势的判断和他们对政策制定的设想,并动员群众支持。

    1995年11月4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这一天对全世界尤其是对以色列人来说,是一个让人悲痛不已的日子,总理拉宾于该日在国王广场遇刺身亡。

    拉宾遇刺受伤之后,以色列电台和电视台都中断正常节目,不停地播出从医院和国王广场发出的最新消息。当拉宾去世的消息公布后,守候在伊奇洛夫医院门外的数百名市民禁不住失声痛哭。数以千计的人伫立在国王广场,久久不愿离去。拉宾在特拉维夫市的住宅四周很快也围满了人,许多人自发地在街头点燃一支支蜡烛,以悼慰拉宾的亡魂。

    按照犹太人的传统习惯,拉宾的遗体应于11月5日下葬,但因为有很多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要远道赶来参加葬礼,以色列政府临时决定推迟一天安葬。6日下午,拉宾的葬礼在西耶路撒冷隆重举行。参加葬礼的除以色列总统魏茨曼、代总理佩雷斯、拉宾夫人利扬和成千上万的市民外,还有来自世界八十个国家的代表,其中有44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英国首相梅杰,法国总统希拉克、总理朱佩,德国总理科尔等。此外还有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布什在内的数以百计的世界知名人士。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约旦国王侯赛因也参加了葬礼。他们是继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1979年出访以色列后首次踏入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元首。他们的出席使拉宾的葬礼成了有史以来极为罕见的超级葬礼。拉宾作为以色列总理,其权力不可谓不大,但权力只有在有生之年才起作用,在他不幸去世之后,权力自然不复存在。是什么力量让如此多的国民对他恋恋不舍,难抑悲痛呢?而又是什么力量使其他国家的政府首脑和世界知名人士对拉宾如此肃然起敬、扼腕长叹呢?很明显,这里存在着权力之外的另一种力量,便是权威。

    拉宾和马丁·路德·金在权力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