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背后的挑拨离间、恶语中伤、人身攻击等等。
大家熟知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作为政治谋略,很多人对此给以贬义的理解。但在现代社会中,从修养的角度,也可以褒义地理解为,应在小事上谦让忍耐,不要因计较鸡毛蒜皮而影响大局。
再次,尽快摆脱坏情绪。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吉凶祸福,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好和坏的时候。专家认为,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前景,短则几小时、几天,长则几周、几个月。好情绪一般对人是大有帮助的,如乐观和自信使人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心境像磁石一样吸引人,把人引向成功。而悲伤、焦虑、气愤、冷漠、失望、内疚或者没情绪等坏情绪,其影响就是消极负面的了。它消耗人的精力,使人陷入泥潭,裹足不前。领导者要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尽快摆脱坏情绪,不要被坏情绪支配。
最后,发怒得当,善于制怒。这是领导工作中最普通和常见的问题。在一些关于领导者修养的书籍中,人们囿于固有的思维定势,总是认为凡是领导者,其待人接物永远应该端庄稳重,平易和蔼。发怒与领导者角色的行为规范不符,会损害领导者的形象。有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即使碰到怒不可遏之事,也强迫自己抑而不发,似乎这样才够修养。其实,不发怒与动辄发怒一样,都会贻误工作,损害领导者的形象。“气血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不应当凭个人意气发火,但为真理、正义动怒却是理所当然、必不可少的。在原则问题上、事关重大的紧迫问题上、部属失职渎职等问题上,领导者发怒对当事人具有刺激性和震撼力,对旁观者也有警戒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推动工作的进展。这类动怒是领导者忠于职守的表现。适当渲泄自己的感情,也不能算是失控。在很多部门和工作岗位上,如果领导者没脾气,“虎气”不足,“猴气”有余,文文静静得像个小媳妇,不会发怒,反而成不了好领导。
制怒的有效方式是预防。从心理上说,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有客观的认识,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希望。只要去掉这些幻想和希望,愤怒便不易产生。作为一位领导者,要明白你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赞许,任何时候都会有人反对你。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工作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波折,凡事都按预想的那样发展是不可能的。有了这种思想准备,就能应付不如意的、预料不到的事情,不会轻易发怒。如果意识到自己要发脾气,就要努力推迟愤怒,比如推迟15秒后再发作。等到下一次又要发脾气时,推迟30秒。这样多次的推迟就是最好的控制,逐渐把不必要的脾气减少到最低限度。
着名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过,恐惧是对危险的自然厌恶,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和无法放弃的组成部分。恐惧是很多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征兆。与它类似的灰心和抑郁不仅渗透到医疗诊断活动中,还涉及到社会、职业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每个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碰到。从长远来看,有意识地与自身的恐惧和抑郁作斗争才是彻底战胜疾病、战胜生活的唯一选择,特别是面对长期的、日益加重的痛苦时尤显突出。
直面恐惧,勇敢地面对危险更是作为领导的一种基本素质。“不让恐惧左右自己”,是美国着名将领巴顿用以激励自己的格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顿将军在北非、地中海和欧洲战场上屡建奇功,威震敌胆,被誉为“血胆将军”。
一个将领,要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必须具有勇冠三军的胆量。巴顿将军在青少年时期就雄心勃勃,心存大志,并努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恐惧心理,发誓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勇猛无畏的人。
巴顿将军小时候发现自己虽然勇敢,但在危险面前并非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