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是国家殿本书库。另外,在坤宁宫后的摛〔chi赤〕藻堂藏《四库全书荟要》,这是从《四库全书》中精选出的善本书。此外,养心殿、南熏殿、紫光阁、南书房等处均有藏书。1929年清理清代宫廷藏书有13081部,195732册。
在清代国家藏书中,南北七阁藏书占有重要地位。南北七阁,是指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和杭州西湖圣因寺的文澜阁。前四阁位于北方故称之为北四阁,后三阁位于南方称为南三阁。乾隆帝在决定建立北四阁时,为防火、防潮、防虫,曾派人赴宁波了解天一阁的情况。北四阁建筑就是仿照天一阁建造的。文津、文源、文渊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文溯阁建成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文宗、文汇、文澜三阁分别建于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九年(公元1779—1784年)。南北七阁都收藏有《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如果说北四阁是皇家藏书楼,一般士子难得阅读的话,南三阁则有不同。乾隆帝认为江浙为人文渊薮〔sou叟〕之地,为便于当地士子“就近观摩誊录”,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下谕,由国家拨款抄录三份《四库全书》,分藏于南三阁。后来地方官员恐士子翻阅污损,便珍秘保存。乾隆帝又重申“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办理<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初一日上谕》)。因此,南三阁在传播古代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四库全书总目》中,我们了解到全书共收录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总计10254种,172860卷,基本上将乾隆时中国主要图书都作了记载。如果再加上《四库未收书提要》及《四库撤毁书提要》所著录的图书,就全面反映了清代前期国家藏书的概貌了。
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帝既对藏书做出过贡献,同时也销毁了一大批图书。最初他销毁的只是晚明人的违碍著述,后来扩大到几乎所有含有排满言词的著作,这样就将明穆宗隆庆元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567—1644年)刊刻的2000多种著作销毁了。根据《清代禁书总目四种》的记载,其中违碍者756种,禁书1531种,全毁者146种,抽毁者182种。这些著作大多为记述清兵烧杀抢掠或明朝攻防清军的对策、奏议。著名学者章太炎为此写了《哀焚书》一文,悲愤地抨击了这一文化专制的行为,指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摧残。当然统治者是终久禁绝不了图书传播的,到了民国时期,这批被禁销的图书又有上百种被发现。
南北七阁保存的《四库全书》,现在仅有四套收藏着,文渊阁藏的《四库全书》曾有残缺,清内务府以文津阁本抄补齐全,现藏于台湾;文津阁的《四库全书》于1915年调入京师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得到妥善保存,成为最完整的一套。文源阁由于在圆明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两套《四库全书》,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被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天军攻入杭州,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阁圮书散,后经杭州著名藏书家丁丙、丁申兄弟冒险收拾,又组织人员三次补抄891种,大体恢复原样。这套书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免于落入日军之手,由夏定域先生筹划从杭州转浙南,后到贵阳。有一车图书落水,打捞上来,夏先生在贵阳市郊张家祠堂头顶烈日,一本本翻晒,费尽心血。后于1944年再迁至重庆青木关。1946年5月运返杭州,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民国时期补抄时,有些是按原本抄的,当初编纂时窜改、删节之处已照原本改正,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