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从这里选拔的,如张说、张九龄等就是例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白居易以进士的身份授秘书省校书郎。在任期间他写诗道: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人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这首小诗反映了唐代校书郎的生活。

    唐代的国家藏书主要放置在弘文馆、史馆与集贤书院等三馆。

    弘文馆

    唐初沿袭魏晋南北朝而设立的文馆,最初的目的是网罗文士以备咨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门下省设修文馆,后改名弘文馆,招收皇族、散官一品、京官三品以上子弟30名为学士与直学士,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另设有校书郎及楷书手若干人,还设典书二人负责典藏与出纳图书工作。武则天垂拱年间(公元685—688年)又以宰相兼领馆务,称为“弘文馆主”。

    史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为了编撰梁、陈、北齐、周、隋的五代史志而设立。这里除备有大量修史需要参考的图书档案外,还藏有国史、“实录”、“起居注”等有关资料达3682卷。史馆由宰相监修史书。管理图书由典书四人负责。

    集贤书院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十二年,先后在长安和洛阳各设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通改称集贤书院,宰相以“学士兼知院事”的名义为书院的名义主官,书院设修撰、校理、校书、正字等官,还有从事缮抄的书手与装潢的书直。

    集贤书院的主要任务有:(一)刊、辑古今之经籍;(二)征求天下遗佚之图书;(三)访贤求才,网罗人才;(四)撰写书文;(五)校理经籍等。集贤书院是唐代最大的从事藏书事业的机构。

    在建立集贤书院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一场争论:中书舍人①徐坚(有书称陆坚)认为集贤院学士人多,且开销与膳食太厚,徒为奢靡,于国无益,没有必要设立。但中书令张说认为“圣上崇儒重道,亲自讲论,刊正图书,详延学者……所费者细,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旧唐书·张说传》)。玄宗肯定了张说的意见,命其为学士知院事,主管集贤书院。

    唐代接受隋朝藏书89000多卷,14400多部。唐太宗贞观年间,在相继任秘书监的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人的推动下,官府派人到各地征集图书。唐玄宗时还下诏向民间借抄国家无有之“奇书”。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任命昭文馆②学士、秘书监马怀素为“修图书使”,在洛阳主持整理、缮抄图书。第二年马怀素去世后,派元行冲代行秘书监之职。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整理完毕,编有《群书四部录》200卷,著录图书2655部,48169卷。该书目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有总序、类序与各书题解,完整地记载了当时的藏书。

    元行冲等整理的这批图书,抄有正副本,分别藏于长安与洛阳。两套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入四个书库,故称“四库书”。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八月十四日,玄宗偕“百官入乾元殿东廊观书,无不叹骇。”(《玉海》卷五十二引《集贤注记》)

    在这次整理之后,不断有新书入藏,开元盛世是唐代国家藏书最盛之时,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开元时著录的四部书共53915卷,若依长安、洛阳各存一份,总计为107830卷。其中唐代学者的著作28469卷。另据《旧唐书·经籍志》称,此外尚有佛经、道经9500卷。从唐初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