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一个半世纪的长期对峙的历史。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结束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科举取士。这一制度促使知识分子阶层扩大,直接推动了藏书事业的发展。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初国家藏书仅有15000多卷,都是北齐与北周遗留下来的。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上奏,请求朝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定本后,原书归还原主。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军灭了南方的陈朝,又接收了一批图书,经过检点、整理,将秘书省所藏补续残缺,抄成正副两本,分别藏于内宫与秘书省,共三万余卷。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继位,他对图书事业极为重视,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他首先令增加图书的复本量,一本书令写50个复本。其次,将大量图书贮存于东都洛阳的宫内观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乙两部(经、史),西厢存丙、丁两部(子、集)。在观文殿的后面还修了两个文物库,当时称之为台。东边叫妙楷台,收藏古迹;西边称室迹台,收藏古画。此外还在宫内收藏道经与佛经。上述管理办法,犹如现代图书馆的按类分库管理,很有实用价值。第三,对于收藏的图书按照图书的质量加以区分,办法是将图书分为三品,上品用红琉璃轴,中品用黑红琉璃轴,下品为黑漆轴。这种区别就如今天图书馆将图书分为善本书及普通本书。隋朝京城长安宫内嘉则殿也有大量藏书。隋炀帝对藏书进行过一次去重剔旧的工作,他命秘书监柳(上巧下吉)〔bian弁〕主持。柳(上巧下吉)在长安嘉则殿藏书中挑选出37000多卷,时称正御书(意思为经过整理的皇帝用书)。由于隋炀帝常住东都洛阳,所以在东都观文殿也放置了部分藏书。隋朝十分重视图书的收集,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聚书37万卷,超出以往任何朝代。
隋朝皇帝的图书阅览室的建筑与设备十分先进,隋炀帝时东都观文殿前的皇帝阅览室尤其考究。《文献通考·经籍考·总叙》记载:
于观文殿前为书室十四间,窗户、床褥、橱幔咸极珍丽。每三间开方户,垂锦幔,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官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及橱扉皆自启。帝出则复闭如故。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到,这个阅览室有机械操作,踏机则二个飞仙下而幔帐拉起向上,阅览室各房间的门与书橱的门都自动打开。人走了,则又紧闭如初。在1400多年前,能有这样的阅览室,堪称为世界之一绝。
隋末唐初,我国藏书遭受重大损失。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炀帝游幸江都(今扬州)时带有大批皇帝所用的正御书,装书的船只中途沉没,图书大都损失。所余下的书籍也在隋炀帝被杀后散失了。唐朝初期,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将东都洛阳观文殿等处的图书,装船经黄河运往唐朝都城长安,船在底柱(今三门峡)沉没,打捞出来的图书不过十分之一二。隋朝的30多万卷图书这时已损失大半。
唐初沿袭前代制度,由秘书监掌管图书收藏,并设有秘书少监二人,协助秘书监、秘书丞主持日常工作。下设秘书郎四人掌甲、乙、丙、丁四部(四库)之图书;校书郎八人,“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有大规模校书则可随时增员。另设典书八人,掌四库书典藏与出纳。还有楷书手、熟纸匠、装潢匠、笔匠等若干人。
唐初对秘书监的人选十分重视,所择之人大都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名士,如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秘书省的官员中,秘书郎为从六品上,校书郎为正九品上,虽然地位很低,但由于有阅读国家藏书的条件,加之又有与皇帝接近的机会,仕途远大,其职位仍为士子所向往。事实上唐代许多名臣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