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巅峰时期不可能维持恒久,终有走下坡的时候。新面临的情况有时候可能是断崖绝壁。成为皇帝的刘邦,即位之年和次年是他的巅峰时期,而韩信则在被封为楚王的翌年就开始走下坡路。

    前往任地的王侯容易割地自雄,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也会变得淡薄。长久居住领地,变得与朝廷内部疏离,这是一定的事情。韩信由于一直在国都长安布有联络网,所以尚能得到相当分量的情报。依据这些情报显示,廷臣间反韩信的气氛似乎颇为浓厚。

    在此种情形下,听了谗言的皇帝起疑心,以至于借故将自己诛灭并不是不可能。

    我当初好像应该听从蒯通的意见才对——韩信开始有了这个想法。

    蒯通是当初刘邦向韩信央求派出援兵时,主张不可答应的人。依他的意见,趁刘邦、项羽两雄死斗之际,韩信应顺势成为第三势力,并订立天下三分之计才是上策。

    韩信当时的想法是,倘若不立即决定投靠一方,事后一定会遭到讨伐。两雄决战后,获胜的一方是绝对不会原谅他当时拒绝派出援兵之事的。

    可是,死斗之后,获胜的一方真有余力派出讨伐我的大军团吗?

    想到这一点时,韩信觉得当初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言好像是一项失策。现在听到众多廷臣对位居首功的自己极为反感的情报,韩信益发有了后悔莫及的感受。

    “如果我是刘邦……”换个立场设想,韩信发现自己确实居于危险地位。

    天下之王的皇帝,当然认为能够中央集权最为理想。秦始皇彻底实施中央集权制度,结果,他的帝国只维持了十数年。陈胜、吴广仅率数百人起事,偌大帝国很快就瓦解了。那是由于过度的中央集权,以至于造成地方力量匮乏的缘故。

    秦灭亡给人的教训是,地方应该置有具军事力量的诸侯。但地方的力量不可过强,因为这会威胁中央。

    楚王韩信的力量似乎已超越了这个基准。韩信认为要是由他来当皇帝,他也会想办法削减楚的实力。刘邦不是没有头脑的人,一定也有这个想法才对。韩信因而觉得自己的处境更加岌岌可危。

    干脆割据这个地方吧!韩信遂下了这个决心。皇帝召见,找借口不到国都长安不就得了?皇帝会因此认为我有叛意而派军讨伐吗?

    刘邦对韩信指挥军队的能力评价甚高,内心应会有所忌惮才是。

    刘邦曾经有过一边吃着豆子一边和韩信批评部下诸将的事。他们做的是“那个只能算是二流”、“这个只是四流角色”一类的批评,而这样的分类是以这个部将能够指挥多少军力作为基准。批评完所有部将后,刘邦问韩信:“朕有资格做带多少兵的将军呢?”

    “陛下顶多能带十万兵吧!”韩信回答。

    “那你能带多少兵呢?”

    刘邦又问。韩信对此回答的是——

    臣多多而益善耳。

    意思是说,他对二十万、三十万,甚至百万大军都有办法掌握。

    刘邦这时露出奸诈微笑,说:“你说你多多益善,而我却只能指挥十万兵力,这一点该如何解释呢?”

    韩信回答:“陛下的本领并不在于指挥士兵,而是在于指挥将军。将于兵,这一点臣绝不逊于陛下,但将于将,这一点臣就远不如陛下。陛下在这方面的能力是上天所赐,凡人是无法比拟的。”

    这句话看似在颂扬刘邦,实际上也有夸示自己作战能力的意味。刘邦对此频频点头。

    他应该知道不可小觑我的能力的。韩信做此判断。皇帝不可能只为了自己没有回京参谒就派兵讨伐,何况由于连年参役,兵员难道不是已经精疲力尽了吗?

    “韩信这个家伙真可恶!”

    刘邦在长安宫殿内吐了一口口水,这实在是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