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个人物。

    崔浩于是推举寇谦之,将他置于太武帝身边。由于太武帝的父亲明元帝是佛教信徒,太武帝因而对佛教多少有所了解。寇谦之逐渐给予已是半个佛教信徒的太武帝极大的影响,并使之变成反佛教主义者。就这一点而言,崔浩的计划可谓得逞。

    北魏太武帝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镇压佛教的君主。

    实际上,当时的佛教界本身也有颇多足以被压制的弱点,而且僧侣之中颇多堕落之徒。当时常有为了逃避兵役或征调而委身成为僧侣的情形发生,因此,僧侣数目的增加,意味着国家经济力的低落。

    为了达成霸业,国家需要的士兵当然是越多越好,而年轻人却以入籍为僧逃避兵役;农地很多,却没有人耕作——成为僧侣的年轻人,当然不会再下田耕作。太武帝本来就有过以经济理由限制年轻人出家的作为,直到受了寇谦之影响后,他才决定以思想理由破坏佛教。

    发布严厉废佛令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的事,太平真君这个元号本身就带有浓厚的道教气息,这时候的太武帝,已经是彻底的道教信徒了。事件的直接导火线是查出长安佛寺僧侣不但饮酒,更暗藏有兵器之事。此时长安附近的杏城,一位名叫盖吴的人正拥十余万民众造反,北魏军正派兵前往讨伐。

    “佛寺僧众与盖吴有所勾结。”

    崔浩如此煽动太武帝。

    太武帝立即下令悉数诛杀长安僧侣,并且烧毁经典以及佛像之类的东西。太武帝当时正在亲征途中,他对在国都平城(今大同市)留守的太子拓跋晃发出“全国依照长安模式行事”的勅令。太子是佛教信徒,他在把这个勅令转达各地之前,先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佛教界人士,僧侣们因而得以抱着经典和佛像亡命;然而寺院和塔之类的建筑终究无法隐藏,悉数遭到破坏。

    极力怂恿太武帝废佛的,是一身充满中华思想的崔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为反对废佛的,竟然是道士寇谦之。虽然宗旨不同,但或许因为同是宗教中人,寇谦之认为对佛教采取极端政策,会对国家不利吧?

    不管太武帝和崔浩何等执拗,佛教还是无法根绝。太子泄漏勅令当然大有关系,但不论任何力量,都无法烧尽存在于人们心底的东西。何况佛教正日益兴隆,而非处在衰退期。以传道为目的、由西域前来中国内陆的佛僧正络绎于途。

    更具讽刺的是,太武帝发布废佛令时,边境佛教都市敦煌的佛教正处于最鼎盛时期。

    ——听说,内地正在闹废佛之事。我们暂时在这里观看情势吧!

    这是传道僧侣留在敦煌的理由。敦煌石窟群中,北魏时代建造者,迄今尚存三十多窟。

    由于崔浩的孜孜努力,太武帝是确确实实地汉化和文明化了;这也意味着,他的意识形态已经起了质变。连崔浩始料未及的想法,也在太武帝的心中萌芽了——“民族自尊心”,作为鲜卑拓跋部的民族自尊心。

    “着手编纂国纪。”

    太武帝对崔浩下了这个命令。太武帝想到要编纂北魏历史,大概也是民族魂在他的心里燃烧起来的缘故吧?点燃这把火的,当然是崔浩的汉化教育。

    “编纂时必须以忠于史实为原则。”

    太武帝对负责编纂的崔浩道。

    崔浩身边有许多奴颜婢膝、处处以说奉承话为能事的人,其中的一个——著作令史闵湛——进言道:

    “编纂国纪乃未曾有之盛事,必须让它能留传到万世之后。因此,我们最好把它刻在石头上。”

    “或许这样比较好。”

    崔浩表示赞成。

    蔡伦发明纸张距当时已三百五十年。虽然纸张非常便利,但比起木简或竹简却脆弱许多,这样的东西是否能留存后世,委实值得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